【動機階層論】 HierarchicalTheoryofMotivation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動機使人確定方向,提起勇氣去行動。
雖然人們的需要和衝動影響動機,但需要包含比較複雜的因素,例如逃避而非追求的需要,因此比較不容易鑑定其本質的究竟;
而動機則直接與追求目標和滿足感有關。
動機對行為的影響有三種功能:(1)動機是動力的泉源,使人們實際行動去達到目的;
(2)動機是行為的指標,引導人們採取適當的途徑,運用可能的方法,在變化的情況中達到自己的目的;
(3)動機是行為的裁判,使人們選擇有效率的方法,達到更精確和完美的效果。
摩根(C.Mogan)的動機循環圈說明動機是由需要變成動力,採取行動以達成目標而獲得滿足。
由於動機是基於需要,為了探討動機就必須了解需要的層次。
莫瑞(H.A.Murray)最先提出需要的種類包括:成就、遊戲、歸屬、獨立、防禦、表現、秩序和了解等,構成社會屬性的需要。
其他學者也探討內在認知的動機,包括活動、探索、操縱、好奇、理解和勝任等。
此外教育研究重點在於設定引起動機的條件,包括內在動機與工作表現,焦慮與感情的評量、增強作用與表現,和成就目標的設定。
馬士洛(A.H.Maslow)歸納需要層次為動機層次,由底部之生理需要、身體安全發展至感情、獨立和自尊、名望和被人認可到完成自我的最高層次。
這種由基本需求逐漸向上發展的追求即是人們的動機階層的理論依據,代表動機發展的途徑。
雖然人類的需要在基本慾望滿足後,逐漸尋求更高層次需要的滿足,但是許多的努力是依賴先前的經驗;
這種由需要產生的動力是由選擇和學習而來。
人們發展出來的興趣和價值觀構成適應的層次,黑爾森(H.Helson)的動機適應層次論認為在基本的動機層次有一套刺激和內發動力,不必適應行為即能產生。
在這個層次人們各有對不同情況的反應,但這完全依賴刺激的強弱和個人過去的經驗而定。
再進一層的動機則視個人的感情判斷,例如重複嘗試新奇的事物是產生滿足或厭惡則因人而異,這種認知的情況即是動機。
學生選擇熟悉的課程可使其充分應用對這課程的興趣,是較高層次的適應結果。
高層次的動機有感情、智力和觀念上的因素,構成決定個人努力的程度,愈能解決問題則愈趨向較高層次的適應動機。
人們選擇需要而依循滿足需要的動機循環圈,經過適應的動機循環,由簡而繁的學習過程即說明動機層次的理論重點。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