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溫】 Lewin,Kurt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勒溫(1890~1947)出生於普魯士,原是德國心理學家;
出生於莫吉諾(Mogilno),卒於美國麻塞諸塞州。
一九一四年主修心理學在柏林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指導教授正是著名的完形心理學家柯勒(W.Köhler,1887~1967)。
一九三三年移居美國。
勒溫先後就讀於福萊堡大學(UniversityofFreiburg)、慕尼黑大學(UniversityofMunich)、柏林大學(UniversityofBerlin),並於柏林大學獲取哲學博士學位。
一九二一年,他擔任心理研究院(PsychologicalInstitute)助理;
自一九二一年起,他擔任柏林大學講師、心理學與哲學教授;
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五年間,應聘為美國康乃爾大學客座心理學教授;
一九三五至一九四一年間,他擔任愛荷華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ChildWelfareResearchStation,UniversityofIowa)兒童心理學教授;
一九四四至一九四七年間,他擔任麻省理工學院團體動力學研究中心主任;
其後又歷任哈佛大學客座教授、美國農業部顧問、策略服務局(OfficeofStrategicServices)、紐約市社區關係委員、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
在柏林時勒溫曾和柯勒與魏泰默爾(M.Wertheimer,1880~1943)共事,以完形心理學的觀點研究記憶與動機等問題,因此有人認為勒溫心理學是完形心理學的延伸,甚至稱之為「新完形論」(Neo-Gestalt)。
勒溫在移居美國之前,其思維是典型的中歐洲觀點,到美國之後,他發現美國政治與社會型態所帶來的新刺激,也吸引了為數不少的學生與同事來追隨他,他後來對美國當代社會心理學影響至深。
當他仍在歐洲求學時,他曾聽過卡西爾(ErnstCassirer)有關「科學哲學」的演講,後來他應用卡西爾的觀念於自己所從事的科學方法與觀念形成的研究,發展出社會科學理論。
曾把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與伽利略(G.Galileo)的思考模式予以比較,認為前者是哲學的,後者是科學的。
他的結論是,在他那個時代大多數社會科學是屬於亞里斯多德式的哲學思考。
但是認知心理學中完形學派(GestaltSchool)與他自己的研究,已多少可以窺見心理學的伽利略思考模式。
他的理論是一種縝密設計的系統化探究,有別於佛洛依德(S.Freud)等人的發展式的探究。
他認為應該要數學化,始能產生精確的概念,因此不是統計的。
原理原則的呈現並不是在求知所觀察者間的相關,而是在辨認介入者所顯示出來人格的內在結構與社會現象。
在觀念的應用上,他主張「整體的、具體的情境必須予以掌握」,才能發展出普遍的原理原則。
依據勒溫之見,社會科學實驗應在處理單純的個案,使結構關係具體呈現。
勒溫在柏林時已對行為動力學方面進行研究,且已小有名氣。
雖然柯勒在解釋知覺問題時,已經用過「場」(field)的概念,但勒溫是將場地論(FieldTheory)用來廣泛探討普通行為的心理學家。
他所謂的生活空間(LifeSpace)就是每個人在特定時間所有的心理實際(PsychologicReality),是個人(P)與環境(E)相互為用的結果,也是個人行為(B)所在的「力場」,因此有著名的行為函數公式:B=f(L)=f(P,E)。
勒溫的場地論利用數學語言以表示具體情境,並引進「生活空間」、「社會場地」的觀念,來概括所謂的完整情境,使伽利略思考模式的心理理論變為一種可能的事。
他的場地論雖未成為心理學界的顯學,不過他整合主客觀的努力,的確吸引了不少科學哲學家的興趣。
勒溫對完形心理學的貢獻是引進了動機的研究,根據場地論的觀點,特定時間的生活空間難免會有對立或矛盾的「勢力」存在,並形成一種內在張力,因而促成個人的行為與變化。
勒溫與學生曾以實驗研究與心理張力有關種種問題,如成敗經驗對抱負水準的影響、兒童對挫折的反應等。
勒溫到美國之後的工作以應用性研究為主,特別是種族偏見與族群間的矛盾與衝突等方面的探討。
又在擔任麻省理工學院的團體動力學研究中心(ResearchCenterforGroupDynamics)主任期間,有關團體行為與現象的探討,開啟了團體動力學的研究,對心理學的影響比場地論還大。
勒溫生前訓練了一批堪稱美國第一代的社會心理學者,包括范士庭(L.Festinger,1919~1989)、凱爾利(H.H.Kelley,1921~)、夏赫特(S.Schachter,1922~)、與鐸儀馳(M.Deutsch,1920~)等人,據估計目前有半數以上社會心理學家的學統可以溯及勒溫,並且有很多人仍繼續探討偏見、組織行為、社會因素與環境因素如何影響個人行為等問題。
勒溫及其助理長期性的探究之一,是他們審慎設計的有關小團體實驗。
勒溫是團體動力學的先驅;
他的學生師承其志,繼續研究發展,對社會心理學貢獻良多。
除了扮演學術心理學家的角色外,勒溫也是社會變遷歷程論的思想先驅,他把自己的思想化為實際社會行動,想促使社會更完美。
他後期的努力是致力於改善不同團體間的關係,他強調社會工程需要有效的方法。
勒溫的著作之涵蓋廣度令人十分訝異,從科學哲學到行動研究,從正式的理論到實驗,每一項都具有相當深度,富有創見性、清晰的思維,並均具有整體連貫性。
勒溫的主要著作包括:〔人格動力理論〕(ADynamicTheoryofPersonality,1935)、〔拓樸心理學原理〕(PrinciplesofTopologicalPsychology,1936)、〔解決社會性衝突〕(ResolvingSocialConflicts,1948)與〔社會科學場地論〕(FieldTheoryinSocialScience,1951)。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