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1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原子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2 03:39: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原子論

 

Atomism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原子論為西元前五世紀希臘哲學家劉西布斯(Leucipus,480or470B.C.~)所提;

 

其說認為宇宙本質為原子(atom),希臘字原意為細而不可再分。

 

宇宙萬有為無數原子運行而構成,萬有之生成或毀滅,在於原子的聚散。

 

劉氏的弟子德謨克里特斯(Democritus,460~370B.C.)繼續以科學的方法研究原子在宇宙中的運行,說宇宙可分兩部分,一為空虛的空間,一為性質相同的原子。

 

原子有形式和大小的差別,其量無數,運行於空間,相同者聚合,則生成一物。

 

大物也能吸收相似的小物而又形成更大之物;

 

有時亦因原子之互相排斥,或分為小物,或分散而物滅。

 

原子的機械運動永無休止,使宇宙產生永久連續的變化。

 

又說火原子最精細,且有生命,人的火原子比動植物多,所以人能超乎萬物之上。

 

他以流動學說(TheoryofEffluxes)說明人的認知過程,認為各事物均會由其自身發射該事物的抄本或影像,經過感官而刺激原子的火,原子的火受刺激而運動,而產生感知。

 

經由感官再刺激理智的原子的火而產生理智之知。

 

感知是粗略的、短暫的、相對的知;

 

理智之知是精確的、持久的、且絕對的知。

 

德氏是以唯物的心理學為基礎而建立機械論心理學的第一人,並用此理論說明他的倫理學。

 

他說理智的火原子精細,所以產生溫和與和諧的運動,又能與理智的知結合,所以能有真實的永恆的與和諧的快樂。

 

感官的原子精糙,所產生的運動狂躁不和諧、而且有時互相矛盾。

 

因此只能得到短暫的、不自然的、而且不實在的快樂。

 

追求純理智的快樂,即智德福樂合一,為人生努力的目標。

 

德氏想以原子論調和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底斯(Parmenides,540~470B.C.),為證明其師芝諾芬尼(Xenophanes,570~480B.C.)所提宇宙的本質是神,神是一而不是多,神是一個永恆不變而且無限的實體的說法。

 

巴氏以存在或存有(being)來說明宇宙本質,宇宙可思議的是永恆,是不變不動而且唯一的存在,不存在則是不可思議的。

 

巴氏深信實在存有不變,是唯一而且必須擁有單一性。

 

若沒有基本的單一性,普遍原理便不可能存在;

 

若沒有基本的不變性,就沒有能包括過去、現在與未來均能有效的法則。

 

德氏認為巴氏所提的只是單面性的研究方法,以為科學可以預設單一性和不變性,但也可以預設多樣性及變化性。

 

只有藉著研究變化,科學才能發現自然的不變定律,所以德氏同意巴氏所說的質變的不可理解性和不可能性,但不同意量變的不可理解性和不可能性;

 

認為量的變化由數學推理而得,變化是可能的。

 

他否認質的多種性,但是基於單純量的不同所產生的多樣性則可以承認。

 

因此他接受原子原始存有的數量之多種性,這些原子性質相同,不過大小和形體有別。

 

宇宙萬物之所以不同,是因為由不同大小或不同形狀及不同數量的原子組成的緣故。

 

可觀察的變化是基於原子結合的變化上,在這些變化中原子本身仍舊不變,因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單位。

 

希臘原子論者試圖說明宇宙本質的單一性及永恆不變性,與萬有的多樣性及可變性;

 

進而說明感官知識及理智知識。

 

這些研究與說明,開啟了古代物理學和化學的研究先河。

 

後世認為希臘原子論的成就在於對自然研究的觀點上,如現象的多數性必須基於某些單一統合性上,現象中的變化原自一個基本不變的世界。

 

在這方面,量的原子論和質的原子論貢獻很多,引起後來對經驗或實證及數學的研究。

 

在十七世紀以前,原子論的研究大多屬於哲學觀點;

 

十七世紀以後,傾向於以科學為導向的研究。

 

屬於原子論的學者有森尼特(DanielSennet,1572~1657)引用亞里斯多德的最小本質說與德謨克里特斯的觀念,以折衷的觀點研究化學理論;

 

從研究中覺察到亞氏及德氏的觀點相通,相信基本原子的質雖然不同,但此種原子卻為每一化學實體所不可或缺。

 

蓋森第(PierreGassendi,1592~1655)承襲德謨克里特斯的原子論,將原子當做物質來研究,以物理學與化學的屬性來說明原子,認為原子必須具有某種特定的性質,這些原子的質不等,原子不同的性質,是形成萬物的種子。

 

笛卡爾(RenéDescartes,1596~1650)創立微細粒子理論,認為原子並非最精細而不可再分的單一體,但承認宇宙間有一種最後的本質,是精細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子(smallestparticles),微粒子因數量不同,性質不同,運動多寡亦異,各具有機械屬性,這種屬性符合物理學和數學法則。

 

自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原子的質與量的科學研究,為十九世紀道爾頓(JohnDalton,1766~1844)的古典化學奠定基礎。

 

進而促成阿渥格羅(AmedeoAvogadro,1776~1856)對氫二氧一為水之元素的發現,成為化學反應即是原子論的轉變;

 

更促進了二十世紀在物理學和化學間所建立的電子論,引起原子論新的發展,使得今日原子科技及電子科技突飛猛進。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1 15:08 , Processed in 0.140626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