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導組體】 AdvancedOrganizers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前導組體是奧斯貝(D.P.Ausubel)認知理論的主要概念。
前導組體為比學習教材本身具有較高的抽象性、通則性和涵蓋性的引介材料,例如「冷空氣較重,熱空氣較輕」是學習大氣的流動的前導組體。
前導組體的構想源自「認知結構」和「有意義的學習」的觀點。
奧斯貝認為新舊學習間適當的關聯,是增進有意義學習的重要關鍵。
當學習材料是學生所熟悉時,經由前導組體將個體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碇泊觀念引出,使其成為含攝實體,以便用來接納新的學習。
當學習材料對學生而言是相當陌生時,藉著提供特殊的、適切的、具涵蓋性的命題做為適當的碇泊所,幫助和理解新的訊息。
如此,避免學生因缺乏關鍵性碇泊觀念的舊經驗而從事機械性的學習。
奧斯貝把前導組體分為兩類,一是比較性組體(Comparativeorganizers),另一類是說明性組體(Expositoryorganizers)。
當學習材料和學生的舊經驗有所關聯時,採用比較性組體,來比較新教材與舊經驗之間的異同,並進行統整,一方面有助於新教材碇泊於認知結構中的相似的概念,一方面透過比較,避免新舊材料之間的混淆不清。
當學習材料是學生相當陌生時,採用說明性組體,可經由相關概念的引介,在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形成一個適當的「概念碇泊所」來含攝新的學習材料。
奧斯貝根據前導組體發展出兩項應用上的精義:一是漸進分化(progressivedifferentiation),一是統整調和(integrativereconciliation)。
奧斯貝主張在教學中,除了一開始即引介一個具有較高抽象性、一般性和涵蓋性的前導組體外,在材料循序出現的過程中,應先出現以較高涵蓋性的材料,以便含攝後續出現之較低涵蓋性的材料。
即教學過程中,組體的涵蓋性是逐漸遞減的。
另一個精義是透過統整調和的過程,徹底分析比較各觀念之間的異同之處,確立新舊觀念之間的適當關係,學習材料才能真正內化為個人所有。
奧斯貝建議由課程專家或教師來建構及提示前導組體,並協助學生漸近分化和統整調和。
至於前導組體的設計是希望能在學生認知結構中引介或形成一個含攝實體,以便含攝或辨別後續新的學習材料。
經過這許多年的研究顯示:並不是所有的前導組體都有助於學習。
在何種情況下前導組體的功效最能發揮?
梅伊爾(Mayer,1987)探討文獻的結論是:1.當學習者缺乏先備知識(prerequisiteknowledge)時,前導組體有穿針引線的功能,因此前導組體對不熟悉的題材比較有效。
2.當教學目標需要學習遷移時,前導組體能促進學習遷移,促進新舊經驗之間的聯結。
研究顯示前導組體有強而有效的學習遷移效果。
3.具體的前導組體比抽象的有效,因為具體的資料,讓學習者容易想像,使訊息易於理解與記憶。
崔普(S.D.Tripp,1990)認為前導組體可以增進知識的獲得,而且這是傳統教學策略的一種。
肯尼(R.F.Kenny,1989)等人認為前導組體的種類有:(1)文章的型式;
(2)圖表式;
(3)插畫式。
他們發展出「電腦本位互動式電視」(computer-basedinteractivevideo)為主的前導組體,顯示有助於學習。
但在課室實際教學上,教師事實上時間相當有限,因此必要時以口頭或講演的方式呈現前導組體,也是較好的方法。
紐曼(S.B.Neuman,1989)等人用「情節預習技巧」(previewingtechnique)作為前導組體,研究兒童對電視故事的理解情形。
結果顯示對故事重要情節的理解有幫助,但對於故事的推理能力則沒有影響;
另外對於保留重要故事情節也有幫助。
因此整個研究結果是:以情節預習技巧作前導組體,對兒童故事的理解與保留有顯著效果。
由上述文獻顯示:前導組體的功能乃在學習新教材之前,呈現適當的訊息,幫助學習者組織、了解新訊息,以達到學習的目的。
前導組體的種類與呈現方式不一,主要視特定學科的性質而定。
學者的研究證實前導組體對教學的重要性,當學習者缺乏先備技能或原有知識時,可以適時提供。
另外,前導組體事實上是重要的提示線索,能促使學習者建立內在知識結構與外在訊息的聯結,幫助對課本內容的理解。
教師平日在教學之前,即可以多蒐集相關的資料作為前導組體,以幫助學生對新教材的理解並引導思考。
前導組體有其一定的功能與重要性,但要視教師如何靈活運用而定。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