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發展階段的教育經濟功能】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雖然各種「發展」的理論對於社會「發展」的意義,「發展」的指標,以及「發展」的標的仍然眾說紛紜,但大致上均以一個國家或社會經濟發展的情況或其每人每年所得增長之情形作為「發展階段」之依據。
經濟學家羅斯陶(W.W.Rostow)在其〔經濟發展階段論〕(TheStagesofEconomicDevelopment)一書中,以高度工業化與大量消費為標的,將社會發展分為五個階段:自「傳統社會」進入「經濟起飛前期社會」、「經濟起飛期社會」、「成熟期社會」到最後的「大眾高度消費期社會」。
這樣的社會發展階段論,雖有助於觀察一個國家經濟發展之轉捩點,然而在論及教育在這些發展階段所具備之經濟功能時,現有之文獻多以「開發中國家」(developingcountries)與「已開發國家」(developedcountries)為例。
教育的經濟功能,就宏觀來看,在於促進經濟成長與提高社會報酬(socialreturnstoeducation)。
基本上,是採「人力資本」(humancapital)觀點,將教育視同其他「資本財」,可以經由投資並預期回收。
所以投資的時間愈長、資金愈多,其回收也應該多,因而高等教育之投資在理論上會較其他階段之教育更有價值。
此理論自一九六○年代之後,影響世界各國對教育之擴充與投資。
然而由於各國經濟發展情況不一,而有不同的結果。
沙查波羅(G.Psacharopoulos)一九八一年之研究結果顯示:(1)教育投資的回收在開發中國家高於已開發國家,反映出開發中國家較缺乏受過訓練之人力;
(2)教育投資不論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在小學階段之回收均高於其他教育階段,對開發中國家喜好模仿已開發國家投資高等教育,而不估量本身之工業化程度是一大警惕;
而小學教育所培育基本的識字與運算能力,對經濟之起步發展證實確有相當助益;
(3)已開發國家之高等教育回收率僅達百分之九,顯示有過度投資之嫌。
證諸歐美諸國,自一九七○年以來,高等教育人口失業比率上升,可知沙氏之說並非過慮。
由這些結果可知,教育之經濟功能會因一個國家(或社會)的經濟發展程度與人力狀況而有差異。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