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重建課程趨向】 SocialReconstructionApproach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社會重建論課程趨向崛起於美國的一九三○年至一九五○年代,代表的學者有杜威(JohnDewey)、克伯屈(W.H.Kilpatrick)、康茲(GeorgeS.Counts)、魯格(HaroldO.Rugg)、霍布金斯(L.ThomasHopkins)、布拉彌德(TheodoreBrameld)等人。
其淵源可以溯自十九世紀的初期社會主義和烏托邦觀念,且拜一九三○年代經濟大蕭條之賜,使此派學說得以建立其陣營。
在康茲一九三二年發表的一篇〔學校敢建立一套新社會秩序嗎?
〕(DaretheSchoolsBuildaNewSocialOrder?
)文章中,便認為,教育是當時唯一能夠拯救日趨瓦解的社會秩序的方法。
根據希羅(MichaelSchiro)的研究指出,此學派有三種基本假設:(1)社會是不健全的,會威脅個體的生存;
(2)有些事情的運作可以預防社會的自我瓦解;
(3)教育是達成上述目標的方法。
學校被視為改造社會的前哨,必要的話,教師則應打破慣例以解決社會問題、重建文化。
此學派把人類的遺產看做工具,據以運用到進一步探究人類自我實現的行動上;
在教學上避免對兒童施以灌輸,而以理性討論和課題的批判分析來引導他(她)們的學習;
教學資料的選用則注意到多樣性原則,課程的設計也會邀請學生、家長、社區人士來為學校的正式教育注入政治、經濟與社會資源,以改善人類處境,達到真正的民主。
參與式的問題解決模式,社會福利的關心,及系統計畫技術的應用等理念也是社會重建學派所強調的。
例如,情況允許的話,學生可以採取直接行動來解決社區問題,即使情況不允許,此學派期望,至少學生離開學校後也能抱持著這樣的觀念和態度來解決社會問題。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