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4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社會需求模式】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1 23:31: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社會需求模式

 

SocialDemandModels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社會需求模式是研訂教育發展計畫的一種模式或方法。

 

所謂社會需求,包括個人與團體二種層面的需求。

 

就前者而言,是個人與家庭對於教育層次、類別的需求,質言之,冀求接受較多或品質較好的教育。

 

不過,個人對於教育需求的多寡,也受社會因素的影響。

 

如果勞動市場希望進用較高教育程度的就業者,則個人勢必接受較多的教育才能適應工作條件的需要。

 

就後者而論,則指國家與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對於不同教育程度的需求,教育制度或產出必須與之相配合。

 

社會需求的內涵除考慮個人及社會的因素外,尚須兼及文化及政治的需求。

 

所謂文化的需求,是人民經由接受教育的結果,對於一國之文化可以負起承先啟後,發揚光大的責任與義務;

 

所謂政治的需求,是政府為鞏固國策,實現政治上的理想,人民必須接受教育以便有能力參與並維護政治的活動與體制。

 

因此,社會需求模式必須兼顧社會、文化及政治三方面的需要,故在研訂教育計畫發展方案時,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考慮三者間的需要及優先順序,或採何種方式以調適三者之間的關係,是極為重要的。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在研究德國、法國、希臘、英國及瑞典等五個國家的個案後,認為社會需求模式對於教育計畫的研訂具有二個功能:其一,預測需求的變化量,以調節教育的供應。

 

其二,促進教育系統的變化,以導引必要的需求。

 

關於第一點,在社會變遷與社會結構改變下,個人及社會對於教育的需求會有所改變。

 

上述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於一九八八年所做的分析報告中指出,教育必須要能夠了解與掌握社會上的訊息以及現有的狀況,作為教育系統本身變革的依據。

 

為了顧及部分性及整體性的社會需求,教育發展應該盡可能的具有較大的空間與彈性。

 

至於第二點,經由教育的革新與進步,在人力素質提高後,可以導引社會的改變。

 

美國社會學先驅華德(L.F.Ward)將社會進步分為「自動進步」(automaticprogress)與「目的性進步」(teleologicalprogress)兩類,前者為自然發生過程中無意識的演進,後者則係透過某種目的或行動達成社會的改進。

 

教育具有引導社會進步的功能,但是教育本身必須具有前瞻性,站在社會的前端,研訂教育計畫以改進其缺失,經由教育的改革及前瞻性的規劃,導引社會進步及對教育需求的改變。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5 03:10 , Processed in 0.09375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