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訓興學】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武訓(1838~1897)原名武七,「訓」為朝廷之賜名;
山東堂邑柳林鎮人,生於清道光十八年,卒於光緒二十三年。
武訓早歲喪父,從母乞食於市;
七歲喪母,以後且傭且乞。
待年紀稍長,自恨不識字常受人欺,遂立志興辦義學,以拯救同淪窮苦之後輩。
自此武訓將平日傭乞所得,均寄於商家代放生息,積蓄三十年,至光緒十二年(1886),興辦義學之基金與地產已近充足,地方士紳復感其義行,遂有捐助並代為籌畫,終於光緒十四年順利成立崇賢義塾,武訓時年五十。
崇賢義塾分蒙學、經學二級,其塾師乃由武訓親自造訪跪請,方始應聘。
然貧苦子弟迫於家計,初就學並不踴躍,亦經武訓分別造訪各家跪求,方得蒙學學童三十餘人,經學學童二十餘人。
以後義塾講學,武訓往來塾中,對於師生備極推崇,偶遇塾師晝寢或學生嬉遊,即長跪請求改正,因而師生戒勉,學風大盛,遠近來學。
武訓後又於光緒十六年(1890)開辦楊二莊義塾(鴉莊義塾),光緒二十二年再開辦史巷義塾(臨清義塾),畢生精力盡瘁於此,次年以長期克儉過甚,死於史巷義塾廳廊下。
武訓手創之三所義塾,民國以後均改為小學;
但武家族人涎產爭訟,幾危及學校之經營,經省縣地方當局處置,方能繼續辦學。
不過崇賢及鴉莊二校,因人事與兵災紛擾,日見蕭條,惟獨臨清義塾得王丕顯氏之維持擴展,規模完備,為紀念武訓,後改名武訓小學。
武訓生前曾經山東巡撫張曜奏報清廷,由德宗皇帝賜頒「樂善好施」牌坊;
死後又得山東巡撫袁樹勛專摺奏准將其事蹟宣付國史館立傳,並列入鄉賢祠,且在堂邑縣立忠義專祠,永享祭典。
民國以後,如梁啟超等名士多人,曾先後撰文頌揚,而各地受其精神感召,復有數十所中小學用「武訓」為校名以紀念之。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