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畫派】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松江畫派是明代後期山水畫流派,屬晚期吳派,以董其昌為代表,因他係松江人,加上朋友和學生大多集中在松江一帶,故有松江畫派的稱號。
董其昌(1555~1637)生於嘉靖三十四年,卒於崇禎十年,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華亭人,華亭在今上海松江。
他的山水畫淵源於北宋董源、巨然、米芾、米友仁,兼採元人黃公望、倪雲林之長,晚年也取法南宋李唐。
所作山水樹石,煙雲流動,秀逸瀟灑,十分講究筆墨的韻律趣味,特點是平淡中見痛快。
作畫雖比不上文徵明的精工具體,但在風格的古雅秀潤上卻更進一籌。
董其昌的松江畫派戰勝其前的吳門畫派,獨執畫壇牛耳三百年,在技法上有突出的優點,他把宋畫董源、巨然的技法,和元畫的技法合起來,補足元畫無韻的缺點,發展元畫,使元畫的畫格有筆有墨,逼近江南真景,令人百讀不厭。
他以董、巨的「溼」化元人的「乾」,又以元人的「乾」化董、巨的「溼」,使乾、溼互用,破墨、積墨兼施,亦即水墨染暈和乾墨積疊並行,能使畫面上呈現出一種蒼茫秀潤的氣韻,這是董其昌和松江畫派諸人的最大成就。
又因董其昌也是書法家,以行草書法入畫,山水畫進一步書法化,筆墨靈活,轉折筆特多,拙中見能;
他又善於用墨,鮮彩清光,奕然動人。
總之,他要求比前代畫家表現更溫潤、柔和、含蓄、安靜的藝術效果,注意到水分與空氣的感覺。
另一方面也確能改革吳門畫派末流所產生的瑣碎、纖弱、枯乾之弊。
陳繼儒可說是董其昌的輔佐,作山水用筆蒼老秀逸,墨法溼潤,氣韻空遠。
其他名家尚有趙文度、沈士充等,或乾筆皴染,枯而見潤;
或溼筆渲暈,焦墨破醒,蒼茫易亂,而見精神。
畫作多像江南真山,寫生能力超過前人。
松江畫派又分成若干小派,較著名的有以宋旭、趙左等為首的蘇松畫派;
以沈士充為首的雲間畫派,及以顧正誼為首的華亭畫派,除宋旭外,都是松江府人,風格相互影響。
總體畫風逸潤蒼鬱,骨格靈秀,氣韻筆法都顯古妙。
董其昌山水畫的特色與其繪畫理論密切相關,他最先提出系統研究山水畫流派,與莫是龍、陳繼儒同創山水畫「南北宋」之說,將歷史上的山水畫分為文人畫和非文人畫,以禪宗北宗式微為喻,批評李思訓一派的畫「粗梗無士人氣」,他不以為師,而以繼承王維以來的文人畫為標誌,在山水畫創作中提倡「士人氣」,鑑於董其昌在政治上、文化上的崇高地位,文人畫派便儼然成為畫壇的正統,而他更在創作中身體力行,擴大其理論的影響,及清一代,一方面產生像八大山人那樣以山水寄託憂國之情的優秀藝術家,另一方面卻也有耽於枯筆乾墨、氣索神疲的末流之輩,可見畫家應該秉持正確的人生觀,而且在藝術創作上從傳統中脫穎而出,講求革新,絕不可墨守成規。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