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1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呂祖謙】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0 09:50: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呂祖謙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呂祖謙(1137~1181)字伯恭,婺州(今浙江金華)人,學者稱東萊先生。

 

全祖望(謝山)在〔宋元學案〕中亦指出:「宋乾淳以後,學派分而為三,朱學也、呂學也、陸學也。

 

三家同時,皆不甚合;

 

朱學以格物致知,陸學以明心,呂學則兼取其長,而復以中原文獻之統潤色之。

 

門庭徑路雖別,要其歸宿於聖人則一也。」

 

此處所言呂學,即以東來為代表。

 

全祖望有時又把呂學稱為婺學;

 

其實婺學在當時可分為三個學派;

 

除呂祖謙外,尚有唐仲友(說齋)、陳亮(同甫)。

 

後人把永康的陳亮,稱為永康學派,又稱事功派;

 

唐仲友以經世立治本,又稱經世派;

 

而金華呂東萊則稱之為金華學派,又稱性理派。

 

祖謙少時性稍偏激,後因病中讀〔論語〕至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自我反省,遂終身無暴怒。

 

長從林拙齋(之奇)、汪玉山(應辰)、胡籍溪(胡憲)三先生問學,與朱晦庵、張南軒為好友,講論探索,學識益加精進。

 

祖謙於孝宗隆興元年(1163),登進士第,又中博學宏詞科,任太學博士兼史職;

 

後任祕書郎、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著作郎等官職,以疾乞歸;

 

淳熙八年七月卒,享年四十五歲,謚曰成。

 

〔宋史〕載:「呂祖謙兄弟居明招山講學,創麗澤書院,四方之士爭趨之。」

 

〔宋元學案〕亦載全祖望之言:「明招學者,自成公(呂祖謙)下世,忠公(呂祖儉)繼之,由是遞傳不替,其與嶽麓之澤,並稱克世。

 

長沙之陷,嶽麓諸生,荷戈登陴,死者十九,惜乎姓名多無考。

 

而明招諸生,歷元至明末絕,四百年文獻之所寄也。」

 

祖謙為學,有深厚的家學淵源,〔宋史〕載:「祖謙之學本之家庭,有中原文獻之傳。」

 

全祖望在〔宋元學案〕中亦指出:「考正獻(呂公著)子希哲、希純,為安定門人,而希哲自為滎陽學案,滎陽子切問,亦見學案;

 

又和問、廣問及從子稽中、堅中、弸中別見和靖學案;

 

滎陽孫本中(全祖望稱他為大東萊先生,另稱呂祖謙為小東萊)及從子大器、大倫、大猷、大同為紫微學案;

 

紫微之從孫祖謙、祖儉、祖泰,又別為東萊學案;

 

登學案者共十七人,凡七世。」

 

綜觀呂氏家學,特點有如下述:第一,不名一師,不私一說:此從呂希哲開始就是如此,希哲做過宋哲宗的侍講,他初學於焦千之,為廬陵(歐陽修)之再傳;

 

已而學於安定(胡瑗),學於泰山(孫復),學於康節(邵雍),亦嘗學於王介甫,而歸宿於二程;

 

集益之功,至廣且大。

 

至呂本中時,此種不名一師、不私一說的治學途徑,已形成家風。

 

全祖望謂其自元祐後,諸名宿如劉安世、楊時、游酢、陳瓘、尹焞及王蘋之徒,皆嘗從遊,強調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至呂祖謙,除上面提到他的三位老師外,中進士後又與張栻、朱熹、陸九淵、陳亮等為友;

 

此不名一師、不私一說之家風,使呂祖謙的思想帶有調和折衷各派思想的色彩。

 

第二,深受佛學影響:〔宋元學案〕載呂希哲「晚年曾學佛」,「更從高僧游,盡究其道」;

 

並企圖調和儒佛二家學說,認為「佛氏之道,與吾聖人吻合」,可「斟酌淺深而融通之」。

 

呂本中亦「溺于禪」,全祖望指出乃承襲「滎陽之遺風」。

 

至呂祖謙雖曾對佛老有所批評,但他在〔易說〕中曾謂:「知此理,則知百年之嫌隙可以一日解,終身之蒙蔽可以一語通,滔天之罪惡可以一念消。」

 

很明顯也受到禪學思想的影響。

 

第三,呂氏家學,仿似儒家思想為宗,尤其著重孔孟學派所強調的治心養性、窮理盡性、正心誠意等學說;

 

祖謙思想,亦以此為重點。

 

第四,呂氏家學主張多留心古人之言行及典籍,用來涵養自己之德性,此即所謂「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並涉獵古今歷史文獻,如主張「言性命必究於史」,從呂祖謙所著〔春秋左氏傳續說〕、〔春秋左氏傳續說〕、〔左氏博議〕等書,可以看出他「通古今之變」的歷史觀。

 

在本體論方面,祖謙把理或天理看作是無所不在、永恆存在的,不僅是自然界的最高原則,也是人類社會的最高原則。

 

同時他又把天理與天命結合,認為一切莫大於天,人無論處在什麼環境,都受天的約束與支配,從一理流通引申到天人無間,合而為一。

 

祖謙根據天人無間的觀點,又把心、性、天、帝聯繫起來,推論到心即道,心即天,心即神,把心看作就是世界的本體;

 

這與陸九淵所說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觀點,若合符節。

 

此外,他又就孟子「萬物皆備於我」一語加以闡發,認為宇宙萬事萬物都存在於聖人心中,將聖人之心看作是無所不包,無所不知的。

 

他把客觀的天理與主觀的人心聯繫起來,也就是要把朱陸兩派的思想調和起來,實質上他的心說仍有偏向陸九淵的心學的跡象。

 

但在理與氣的關係上,他又接受了永嘉學派的觀點,認為理之偏與全,是由氣來作決定的。

 

在認識論方面,他主張自存本心和反求諸己,保養好先天固有的良知良能,這與陸九淵的「發明本心」是相同的。

 

在人性論方面,他繼承了孟子的性善論;

 

另外,他又接受了張載和二程氣質之性的觀點。

 

他指出:「性本善,但氣質有偏,故才與情亦流而偏耳。」

 

祖謙分析道心與人心時,認為道心是善心,亦即本然之心,他把它稱作「內心」。

 

人心則為私心,是與氣質之性相應的,他把它稱為「外心」;

 

主張天理和人欲是緊密相聯的,天理雖有時為私欲所蔽,但天理最終必復,雖窮凶極惡之人,也能改過遷善。

 

在仁義禮智四端方面,祖謙特別注重「仁」與「禮」,強調要行仁復禮,必須居敬存誠,專心致志進行內心修養。

 

祖謙治學,與空談道德性命的道學家不同,他提倡治經史以致用,注重國計民生。

 

晚年他與倡導「事功之學」的陳亮相知,互相切磋,友情極為深厚。

 

祖謙認為學者應以務實躬行為本,講實理、育實才、求實用;

 

他對歷代學校、賦役、漕運、鹽法、酒禁、錢幣、荒政、田制、屯田、兵制、馬政、考績等涉及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等制度,都做過一番研究考察,寫成〔歷代制度詳說〕一書。

 

祖謙研究歷史,是要從史事的本末源流和盛衰成敗的前因後果中,取得借鑑;

 

他在〔春秋左氏傳說〕中指出民心的重要,在〔東萊書說〕中指出「國之根本,全在小民,其興其亡,不在大族,不在諸侯,不在奸雄、盜賊,止在小民之身」。

 

在封建帝王統治的時代,能夠認識到人民群眾的重要作用,認識到國家興亡在於民心,實在是很了不起的見解。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2 17:28 , Processed in 0.17187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