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 FolkSong,FolkMusic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民歌、民謠(folksong)或民間音樂(folkmusic)係由民間哼唱發展而來,有別於受過專門音樂訓練或教育的作曲家的作品。
一般認為民歌是所有音樂的起源。
以我國來說,西周、春秋戰國都有民間音樂與民歌、民謠。
〔詩經〕被音樂史家認定為我國最早的民歌總匯。
〔書.舜典〕稱合樂的曲調為歌;
〔詩.魏風.園有桃〕謂徒歌為謠;
〔傳〕解釋為「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
李敬齋〔中華字源〕謂「謠,徒歌也,……無絲竹之類而獨歌之。」
世一書局印行〔最新標準字典〕用語體文解釋為:「有樂器伴奏的叫歌,沒樂器伴奏的叫謠。
如今通稱民間歌曲叫歌謠。」
〔中國音樂與樂器〕的作者李振綱也有相同的說法(見該書第22頁)。
由於歷史的發展,加上各地風俗民情的差異,不僅民歌民謠的內容發展極為廣泛,連作曲形式與演唱方式也有變化。
民歌民謠包括勞動工作的歌曲(國人稱之為號子)、談情說愛的情歌、飲酒作樂的歌謠、諷今說古的歌曲、紀念有特殊貢獻者或友朋的輓歌、敘述事物的曲子,或是常常可以聽到的山歌。
我國的勞動歌曲(號子)是從事勞動時伴隨工作的步調而有節奏配合的歌謠,人多一起勞作時調劑身心的民間音樂,北方人稱為「吆號子」,而南方人稱為「喊號子」。
山歌則大多於開闊之處或山坡地工作或休閒時吟唱。
北方或高原地帶的山歌特點在於粗獷,而南方則較為柔和。
西方國家也都有其種族或地區的民歌民謠。
這些民間歌曲最初都是口傳下來,與我國相同。
雖然各國的民歌各有其特徵,但是有些民歌卻有相似的地方,比如說,有些蘇格蘭民歌與阿拉伯民歌有相似之處,俄國吉普賽人民歌與巴西某些民歌也有雷同之處。
民歌譜成曲子之後,大都保持其原始格調,旋律方面盡量不做更動,但在和聲方面,則受譜曲者以及時代的影響。
原則上民歌最初是由其一個未知名的人所創作,歷經了許許多多的年代,經過一再增加或刪減和聲、節奏,甚至一些旋律,而變成現在的聲調。
所以有人認為民歌是集體創作的作品。
西方最早的民歌,可以追溯到十三世紀冰島的民歌及波蘭的戰歌(Bogurodzica)。
西洋民歌參考資料:但可持(W.DancKert)〔歐洲民歌〕(DaseuropäischeVolkslied,1939),倪托(B.Netti)〔民族音樂學之理論與方法〕(TheoryandMethodinEthnomusicology,1964),勞力士(R.M.Lawless)〔美國民歌演唱者與民歌〕(FolksingersandFolksongsinAmerica,1965),亨利(M.E.Henry)〔研究美國民歌的目錄〕(ABibliographyfortheStudyofAmericanFolkSongs,1937)。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