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正說〕是王充〔論衡〕第八十一篇的篇名,意在糾正漢儒對儒家經書篇題的荒誕解釋。
因漢代官方的今文經學把儒家經書加以神化,對篇題作牽強附會的解釋,冀能作為晉身為官的憑藉,所以王充站在講究訓詁及注重史實的古文經學立場,加以批判。
〔正說篇〕說:「儒者說五經,多失其實。
前儒不見本末,空生虛說。
後儒信前師之言,隨舊述故,滑習辭語。
苟名一師之學,趨為師教授,及時蚤仕,汲汲競進,不暇留精用心,考實根核。
故虛說傳而不絕,實事沒而不見,五經並失其實。」
文中指出漢儒為了明經當官,信古隨舊,導致無法專心研究經書,又不能詳考本末虛實的弊端。
王充首先考據史實,說明漢宣帝峙確定〔尚書〕為二十九篇,而百兩篇〔尚書〕為偽造,因成帝愛惜偽造者張霸的才華及其文字,故未加毀壞,唯世人未能加以明察,認為〔尚書〕仍有百篇傳世。
其次,有人認為秦燔詩書,是指燔燒〔詩經〕這本書,王充則糾正說「書」係指五經的總名稱。
其三,有人說〔尚書〕的二十九篇是效法天上的北斗星和二十八宿,王充對此批評說,〔尚書〕殘存二十九篇只是事實正好如此,不宜妄加附會,若二十九篇有所效法,那麼〔詩經〕三百篇是否也該有所效法。
其四,又有人認為〔春秋〕有十二公,係效法每年十二個月,王充仍批駁說是純屬附會。
綜合這些案例,王充進一步分析了造成這些現象的心理背景,〔正說篇〕說:「說事者好神道恢義,不肖以遭禍,是故經傳篇數,皆有所法。」
意即論說的人對經書加以神化,誇大含義,以為不如此做則將遭受禍殃,使得經書篇數被說成有所效法。
王充於〔正說〕後文仍舊依據立場,逐次批評了〔春秋〕、〔易經〕、〔禮經〕、〔論語〕、〔孟子〕等,由於王充對五經的原委詳細考證,也就提供了後人研究經學源流的可靠資料。
由上述可知王充的治學精神務在審定是非,辯照然否之實,迥異於當時附會陰陽五行的經生說法,堅持獨立客觀地追求知識。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