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效度】 ExternalValidity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外在效度指的是研究中各個變項所存在的因果關係,若被推論到其他的母群、情境和時間的適切程度。
討論研究結果的外在效度,必須考量兩個層面,第一是研究的結果對特定的母群、情境和時間概括的適切程度;
第二是研究的結果對不同的母群、情境和時間概括的適切程度。
為了增進研究結果的外在效度,最直接的作法就是採取隨機取樣的方法,但限於在實際研究情境中,很難進行完全的隨機取樣的抽樣方法,因此,於進行研究結果的推論時,難免會產生一些的缺失。
為減少研究結果進行推論時所造成的錯誤,學者們建議當檢討任何研究結果的外在效度時,應該仔細區分下述四項:(1)標的母群(targetpopulation);
(2)已知母群的正式代表樣本;
(3)研究中所實際取得的樣本;
(4)實際獲致的母群(achievedpopulations)。
多位學者曾對外在效度的影響因素進行討論,所獲得的結論指出四個影響外在效度的因素,它們分別為:選擇效果(selectioneeffcts)、情境效果(settingeffects)、歷史效果(historyeffects)和建構效果(constructeffects)。
在從事研究結果的外在效度考量時,上述幾個因素與研究處理(treatment)的相互影響必須逐一加以討論,例如:選擇與處理因子的相互關係(interactionofselectionandtreatment)、情境與處理因子的相互關係(interactionofsettingandtreatment)和歷史與處理因子的相互關係(interactionofhistoryandtreatment)。
寇克(T.D.Cook)與堪布(D.T.Campbell)在討論如何增進研究結果的外在效度時,提出三個模式:(1)對具代表性的母群實施隨機取樣;
(2)刻意的使取樣樣本包容最大的歧異度(heterogeneity);
和(3)印象的範例代表模式。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