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 Comte,Auguste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孔德(1798~1857)是法國著名的實徵哲學思想家和社會學家。
孔德畢業於法國巴黎綜技學校(PolytechnicSchool),並未進過大學。
年二十二歲時,即追隨法國當時著名的社會學者聖西蒙(C.H.ComtedeSaintSimon,1760~1825)研習社會學,並開展社會運動。
一八三二年至一八五二年間,孔德返回綜技學校擔任教授數學的工作;
一八三九年至一八四二年間,致力撰寫〔實徵哲學教程〕(Coursdephilosophiepositive);
一八五一年至一八五四年,著論〔實徵政治體系〕(Systémedepolitiquepositive)。
孔德的思想可以從三方面加以討論:1.知識演進說:孔德的哲學見解中,值得注意的是他將人類知識演進,區分為三個明顯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神學知識階段:由於人類知識有限,求知方法過於主觀,因而對一切自然現象及人所經驗的事象,都歸諸於超越的勢力「神」來解釋。
第二個階段是形上學知識階段:隨著人類知識的演進及求取知識的思維方式的改變,人們以抽象的力量,不甚具體的概念,如本質等,作為解釋各種現象的依據,其所形成的知識,自然沒有普及性。
第三個階段是實徵知識階段:此階段人們所獲得的知識是來自於以一般通則之對現象及行動所作的解釋,是就現象本身所觀察的行為,作一解釋。
2.社會有機說:孔德主張社會有如一個有機體,而個人如同有機體組織中的細胞,與有機體共生共存;
社會中的政府組織,如同有機體個人的神經中樞。
整個人類集體生活的研究,即是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3.教育見解:孔德對於教育之有助於社會的進步,抱持了莫大的希望。
社會的進步端賴於有機的個體及健全的社會組織,如家庭、社會團體、政府、教會等的良性結合。
社會的進化則需要科學文化作為其應用的工具。
孔德在個人教育歷程的開展上,強調個人認知及知識的演進,需要依照民族知識演進的三個階段進行。
具體而言,他覺得個人從教學所獲得的知識,應從有關數學,即算術、幾何、代數等開始,進而至天文、物理、化學、生物、生理以至於社會學知識。
這是因為他相信社會學的知識,可以涵蓋前述各類知識的關係。
其次,在教育見解上,孔德重視普及教育的實現;
個人的教育,不應由於貧富或貴賤而有差異。
他並主張有效的教育,應配合社會組織中各個有機體單位的需求;
教學方法,則應具備實徵性,因為實徵性的知識,有助於個人知識的豐足,及社會效率的提升。
英國學者皮爾(J.D.Y.Peel)在〔社會科學百科全書〕(TheSocialScienceEncyclopedia)中指出,孔德的著作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六卷的〔實徵哲學教程〕為主,提出了一種發展的科學認識論。
後一階段之著作包括〔實徵精神說〕(Discourssurespritpositif,1844)、四卷〔實徵政治體系〕與〔實徵宗教回答〕(Cathechismepositiviste1858),提出了一幅新社會秩序之藍圖,包括其理論基礎之「人道宗教」(ReligionofHumanity)。
孔德是最先提出「社會學」(Sociology)名詞之學者,然而其社會學之內容卻與現今普遍認知之社會學頗有差異。
基本上他認為研究社會現象應該如同研究數學、天文學及物理學一般採用科學方法,所以他的社會學只是「社會物理學」(socialphysics)。
法國學者阿洪(R.Aron)在〔社會學主要思潮〕(Lesétapesdelapenséesociologique)中指出,孔德的社會學是一門縱觀歷史的科學,它要確定的不僅是曾經存在過的及目前存在的東西,而且從決定論的必然意義上來說,它應當確定將會存在的東西。
孔德將社會學分為社會靜態學(socialstatics)與社會動力學(socialdynamics)。
前者在研究既成之社會結構;
後者則著重社會之發展與變遷,後者尤其重要。
由此導引出他的社會進化理論--三階段律(LawoftheThreeStages)。
人類知識之發展由信仰超自然及神祉的「神學的階段」(TheologicalStage)進展到信仰抽象力量(如自然)之「形上學階段」(MetaphysicalStage),再進步到「實徵的階段」(PositivisticStage),以科學的方法掌握現象間真正的原因。
孔德的學說經由彌爾(J.S.Mill,1806~1873)的介紹而傳人英語世界,實徵哲學對當時英國盛行之個人主義頗有牽制作用。
至於其對後世社會學理論之影響,美國學者芮茲(G.Ritzer)在〔社會學理論〕(SociologicalTheory)中指出,由於孔德強調社會之體系特徵,即社會各要素間之聯結,對後來之結構功能論尤有影響。
雖然孔德自身未能為社會學建立一套完整之理論,其發軔社會學研究之功勞卻也影響深遠。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