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8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庸之道(亞里斯多德)】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18 19:45: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庸之道(亞里斯多德)

 

DoctrineoftheMean(Aristotle)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中庸之道(Mesotes)在亞里斯多德(Aristotle,384~322B.C.)的理論邏輯論證中,譯為「中間性」,但其哲學意義以譯「中道」或中庸之道較妥。

 

亞氏在〔尼各馬科哲學〕(EthikaNikomokkeia)一書中指出:任何事情都有過度、不及和中間等三種情況,「過度」與「不及」常常會破壞道德品質,只有位於中間的「中道」能保存道德品質;

 

而「德性」就是那種可以使人成為善良,並使人能夠出色運用其功能的一種品質,其本性就是「適得其中」。

 

他說:「德性就是中道,是對中間的命中,是最高的善和極端的正確。」

 

亞氏進而說:一切有識之士,都在避免過多和過少,而選取中間求得中道,也就是「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的意思。

 

如當一個人有恐懼、勇敢、欲望、憤怒、憐憫等感到痛苦或快樂時,情感表現可能過度激烈,也可能並不明顯,過度或不足都不好,要以「適中」為度。

 

也就是說,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情況、針對適當的人、為了適當的目的、以適當的方式表達情感。

 

就體力和健康方面說,鍛練過多或過少都會損害體力,飲食過多或過少也會損害健康,唯有適度才能保持健康。

 

同理,對於節制、勇敢以及其他德性,也是如此。

 

如一切都迴避、都懼怕、對什麼事都不敢堅持,就會變成儒夫;

 

反之,如果天不怕地不怕、橫衝直撞,又會變成莽漢。

 

又如過度沉緬於快樂而不能自拔者為放縱,迴避一切快樂又變成淡漠無情。

 

反過來說,對享樂有節制,成為節制之後,就不刻意追求享樂;

 

習於堅定而不恐懼,就為勇敢,之後就更加堅定和無畏。

 

這些都足以證明,節制、勇敢等德性,會因為「過度和不及」而有失,只有合乎「中道」才是德性。

 

亞氏又舉例說:恐懼和自信的中道是「勇敢」;

 

快樂和痛苦的中道是「節制」;

 

財富的接受和支付的中道是「慷慨」;

 

名譽和不名譽的中道是「淡泊」。

 

由此可知「中道」乃是位於過度與不及之間,但在於行事時妥善拿捏。

 

亞氏認為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找到圓的中心,而是有知識的人才能找到。

 

因此需要充分的熟練與高度的技巧,才能從每件事物中去發現中道。

 

在教育或個人生活方面,「中道」精神的掌握與發揮,是個人生命趨向平和穩定的鵠的,從追尋這個鵠的的過程中,個人可以逐漸找到屬於自己的「時中」時機,此與〔中庸.第二章〕:「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的觀點可以匯通。

 

所謂時中就是要如孟子所說,要能執兩用中,但是執中無權猶執一,故必須權衡輕重得失,彈性運用時中原則。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2 04:19 , Processed in 0.17187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