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2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工作】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18 19:18: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工作

 

Arbeit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工作或勞動包括三種:(1)在一般意義方面,指人類為了達成目標所花費的努力與勞力;

 

(2)指一些重體力的技術性工作;

 

(3)在經濟學中,工作或勞動為三個基本生產因素之一,另兩者為土地與資本,此種意義下的勞動同時包括勞心與勞力兩種工作。

 

馬克斯主義(Marxism)認為,勞動是人類特有的基本社會實踐活動,人類透過此種有目的的活動,一方面可以改造自然現象,另方面也可在勞動過程中改造自身。

 

arbeit為德文名詞,而英文中與其同義者則有labor(勞動)與work(工作)兩者。

 

此兩英文字的字源完全不同,前者源於拉丁文中的labor,原意指非自由人的奴隸在困苦疲憊的環境中工作,是不情願的勞動,因此labor所指的其實是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然的強制勞動,人們由此常聯想到必須辛勤勞動以改善待遇,並進而解放自我;

 

後者則源於古代盎格魯撒克遜語的work,指懷有使命感而從事活動建設。

 

以古希臘羅馬為例,勞動是指奴隸的工作,而工作則指自由人的活動。

 

歸結此兩個英文字源所包含的意義,工作或勞動至少具有三種意義:(1)是消極的改善生活,除去不利於生活中的因素;

 

(2)是積極地實現自我的建設性活動;

 

(3)是人類生活中不得不然,作為人類的本質而存在的。

 

十八世紀英國經濟學家史密斯(AdamSmith,1723~1790)首先考察了勞動的抽象一般性,將勞動確定為財富的源泉,不過司密斯的考察僅限於經濟學,而未能揭示勞動的本質。

 

十九世紀德國哲學家黑格爾(G.W.F.Hegel,1770~1831)首度從哲學角度對勞動作出明確的規定。

 

他認為,勞動聯繫了主體與客體間的對立統一,是實踐概念的具體化。

 

揆黑氏之意,其所講的勞動仍只限於精神的活動,不在社會的具體實踐。

 

馬克斯(K.Marx,1818~1883)及恩格斯(F.Engels,1820~1895)所提出的「歷史唯物論」(historicalmaterialism)對於勞動有此黑格爾更詳細的說明。

 

馬克斯以為,勞動即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也是人類生活得以實現的永恆之自然的必然性」。

 

人是與自然物質相對立的,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並在對自身有利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人類必須以自身的活動直接間接地作用於外在的自然。

 

唯有透過勞動,人類不僅能使自然物發生變化以適於已用,也能在自然物上實現自己的目的。

 

因此勞動可說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條件,也是人與動物的最大分別之處。

 

與黑格爾比較,馬恩兩氏更認為,勞動是一個社會的過程,人類所獨有的勞動,必須在特定的社會關係、社會結構的形式中才能實現,藉著勞動,人與人間的關係也可以更密切地聯結起來。

 

因此勞動除了可以完成人類對於自然的轉換過程外,也可以幫助個人社會化,統一人類的自然過程與社會過程。

 

當代的新馬克思主義者對於勞動的意義則有進一步的發揮。

 

與馬克斯等人唯物觀點不同的是,他們雖然承認勞動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但卻認為勞動不是唯一的要素。

 

如哈伯瑪斯(J.Habermas,1929~)即從「認知興趣」(cognitiveinterest)的觀點出發,主張人類的社會文化生活端賴兩種不能再化約的要素而存在,其一是語言,另一即為勞動。

 

哈氏認為,人類一方面藉勞動工作來獲取物質資源,另方面則藉語言來溝通互動;

 

勞動關乎人類的生物性存在,而語言則關乎人類的社會文化存在。

 

在勞動的領域內,人類的典型行動方式是「工具性行動」(instrumentalaction),所重視的是對於世界過程進行正確的預測及有效的控制。

 

勞動的出發點是來自人類對於現象規律性、齊一性有根深柢固的興趣,此種關注或興趣就是「技術的興趣」(technicalinterest)。

 

哈氏進一步認為,與勞動有關的「技術興趣」決定了經驗分析性學科(empiricalanalyticalscience)的研究取向及知識的性質。

 

有鑑於勞動在改進人類生活方面的重要性,勞動在人類教育活動中一直有著不可輕忽的地位。

 

例如即使在輕視勞動的西方中世紀裡,聖本篤(St.Benedict)修院的教育仍嚴格遵守每天達七小時肉體勞動的清規。

 

而十九世紀於德國所出現的「工作學校(Arbeitsschule)運動」則更重視身體勞動,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的教育運動。

 

當時著名的工作學校教育學者,如高第希(H.Gaudig,1860~1923)與凱紳史坦納(G.M.Kerschenstemner,1854~1932)等人,前者將「工作」視為「自由的精神活動」,而特別看重「自內向外」的工作活動;

 

後者則以手工活動作為學校教育的重心。

 

兩者都重視職業技能的訓練及經濟的價值,但另方面他們也都注意到工作或勞動的陶冶作用,以求在兒童的手工活動中,完成「人」的教育,即是在工作中學習自然的規律性,用以約束自己的身心。

 

這正是他們與僅注重經濟利益的「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者最大不同處。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5 04:28 , Processed in 0.38966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