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 Stuttering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口吃係指說話急促不清,說話時或想說話時,把語句的開始某些語音或音節重覆、延長,造成首語難發、連發、延長或中斷的現象。
口吃的特徵如下:(1)重複語音達三次以上,且連續如此,如:「我我我們要出去吃飯」。
(2)延長語音,如:「我---們要出去吃飯」。
(3)中斷所說的詞句或添加特定的語音或字詞,如:「我們---要來出去吃飯」。
(4)首語難發:第一句話最難開口,如鯁在喉。
(5)急促不清。
(6)除前述特徵外,為避免談話不流暢而產生搖首頓足、皺眉、掙扎等身體動作或逃避的行為。
口吃的原因可分成器質性和非器質性的因素。
器質性口吃包括腦傷、輕微腦功能異常、大腦優勢、分化不明顯、遺傳傾向等因素。
非器質性口吃如不當的模仿、環境因素、情緒上的壓力、焦慮、緊張等因素。
口吃的鑑定方法:一般而言,口吃的兒童在幼兒時幾乎沒有自覺的症狀,最快也要到小學二年級時,才會感覺到自己有口吃的現象。
而這種自覺症狀多半是因為重複受到外部心理壓力之不愉快經驗而引起的。
口吃的兒童在不自覺的階段不宜輕率地嘗試實施口吃的檢查。
對原發性可及兒童(即雖有說話方面的不流暢,尚未產生身體或心理方面的症狀時),今其意識到口吃的缺陷,反而容易產生所謂續發性的口吃。
原發性的口吃多半是幼兒,需要與兒童有密切關係的家人充分了解兒童在日常生活中的口吃特徵,透過自然觀察方式,來評量兒童說話的流暢度。
有疑似口吃的現象時,要盡早與各大醫院復健部語言治療師或專業人員諮商。
一般說來,口吃兒童在陌生環境或陌生人面前容易加重口吃的症狀。
因此檢查時,在兒童感到自由而熟悉的房間,觀察他與父母在一起的情形,再跟檢查者在遊戲中所觀察到的行為相比較。
但要注意口吃的變動性很大,在檢查時不一定會出現口吃,因此需要與其共同生活者晤談,長時間從各種情境、角度、觀察的結果再做判斷。
口吃兒童的就學安置與輔導:口吃兒童不必延緩就學;
相反地,要盡量讓他跟大多數的兒童交流,令其熟稔交友的關係。
輕度的口吃者,亦即說話中雖有或多或少的不流暢現象,但整體說來無緊張感,雖有輕度的首語難發,但無口吃的自覺意識。
對無退縮行為、社會性發展正常的兒童,可以安置在普通班上課。
口吃兒童的就學輔導原則,是不必特別採取特殊教育措施,尤其是原發性的口吃兒童。
但有續發性口吃特徵的兒童,宜考慮進入語言障礙資源班就讀,或接受各大醫院語言治療專業人員的幫助。
有口吃兒童就讀的普通班教師,需要認識口吃兒童的特徵。
如果普通國民中小學設有語言障礙資源班,則普通班教師應與語障班資源教師保持密切的聯繫。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