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7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三寶】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18 17:54: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三寶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三寶是說三項寶貴的德行或原則,這裡是指老子所謂的慈、儉、不敢為天下先。

 

見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

 

儉故能廣;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意思是說有三項可貴的美德或原則,如果能信守不渝,可保國家社會長治久安。

 

這三項:一是慈,二是儉,三是不敢為天下先。

 

慈德是廣義的慈愛,慈愛使弱女可變而為強母,有慈愛之心的為政者必能勇於衛護百姓。

 

儉德是廣義的儉約,儉約不但能儉省財貨器用,使百姓樸質無欲,還能使百姓安居樂業,生養滋息,因民眾而土廣。

 

不敢為天下先也就是讓德,讓德使為政者捨己後人,凡事謙沖退讓反而使得百姓感戴,推崇他為天下首長。

 

反之,如果沒有慈德而一味逞勇,沒有儉德卻廣有土地,沒有讓德而只知爭先,那就是在自尋絕路。

 

整體而言,慈、儉、與不敢為天下先,都是老子學說中聖人處事應世的基本原則,可再進一步說明如下。

 

首先「慈」不只是狹義地指父母對子女的慈愛,而是廣義的指為政者以仁慈為懷,不只是直接愛護百姓,如下文所說的:「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是徹底的維護百姓的福祉。

 

就這點韓非子在[解老篇]說道:「愛子者慈於子,重生者慈於身,貴功者慈於事。

 

慈母之於弱子也,務致其福祉,除其禍事。

 

除其禍則思慮熟,思慮熟則得事理,得事理則必成功,乃成功則其行之也不疑,不疑之謂勇。

 

聖人之於萬事也,盡如慈母之為弱子慮也,故見必行之道,則明其從事亦不疑。

 

不疑之謂勇,不疑生於慈,故曰慈故能勇。」

 

簡單的說,韓非以「勇」為堅定不移,戮力以為,「慈」是重視愛護,不遺餘力。

 

唯當為政者勇於作為的原動力出於慈愛百姓的仁心之時,這「勇」才能維護百姓福祉。

 

反之,如果只勇不慈,徒逞兇暴,則一無可取。

 

其次儉德不只是狹義的節儉,而是廣義的節制儉約。

 

人們常因為不知節制,縱慾靡費而招致災禍。

 

所謂甚愛大費、多藏厚亡(參見「多藏厚亡」)就是這個緣故。

 

品德完美的修道者(或為政者)明白節制的重要,所以[道德經]第二十九章說「去甚、去奢、去泰」,也就是凡事能儉約節制,務求不過分,不奢侈,不驕泰。

 

同時儉德不只是指節用財貨,謹慎行止,還指精神、心理上的簡約。

 

如[道德經]第五十九章所說:「治人事天莫若薔。

 

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

 

韓非子解釋說:「書之所謂事天者,不極聰明之力,不盡智識之任。

 

苟極盡則費神多,費神多則盲聾狂悖之禍至,是以嗇之。

 

嗇之者愛其精神,嗇其智識也。

 

故曰治人事天莫如嗇。」

 

「少費謂之嗇,嗇之謂術也,生於道理。

 

……聖人雖未見禍患之形,虛無服從於道理,以稱早服。」

 

「知治人者其思慮靜,知事天者其孔竅虛,思慮靜放德不去,孔竅虛則和氣日入,故曰重積德。」

 

簡單的說,嗇也就是儉德,是少費精神智識,使人心常處於清靜平和之境,免於情欲感官的困擾。

 

根據這個原則,修道的人可以治人,可以事天,也就是說有先見之明,服膺大道,厚積美德。

 

如果為政者果能在精神、智識、制度、財用上都實行儉約之道,自然使百姓各遂其生,繁衍日眾,於是因民眾而土廣。

 

韓非子解說道:「周公曰:『冬日之閉凍也不固,則春夏之長草木也不茂。

 

』天地不能長侈常費,何況於人乎?」

 

「是以智士儉用其財別家富,聖人愛寶其神財精盛,人君重戰其卒則民眾。

 

民眾則國廣,是以舉之曰儉故能廣。」

 

為政者如果有儉德,少用民力,自然使民眾土廣;

 

反之不持儉德,一味的擴張土地,反會招致禍殃。

 

最後「不敢為天下先」就是「不爭之德」,或說「讓德」。

 

為政者如果能凡事謙讓,守柔處下,不以一己之利為優先,自然能得到人民的感戴推崇。

 

(參見「上善若水」、「不爭無尤」)如[道德經]第六十六章說:「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爭,放天下莫能與之爭。」

 

就是說江海之所以能下百川,正因為能自處低下的地位。

 

所以為政者如果想要領導百姓,必先能自處低下,無我無私,即使居於上位,也不會使百姓覺得受到壓迫傷害。

 

正因如此,百姓也就樂於推戴他為領導者。

 

同時因為他凡事不為己爭,也就沒有人會與他爭了。

 

為政者果能秉持讓德,使百姓萬物各遂其生,便可成為他們的首領。

 

韓非子闡釋這個道理說:「萬物莫不有規矩,議言之士,會計規矩也。

 

聖人盡隨於萬物之規矩,故曰不敢為天下先。

 

不敢為天下先則事無不功,無不功而讓必蓋世。

 

欲無處大官,豈可得乎?

 

處大官之謂為成事長,是以故曰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事長。」

 

意思是說聖人能因萬物之性,使之功成事遂,自然功高官大,成為事物之長。

 

這裡韓非以「成器長」為「成事長」,朱謙之認為「事」是「器」的異文,應作「成器長」,而「器」是指「天下神器」。

 

如此「成器長」就是為天下之長的意思,較符合老子學說「後身身先」一貫之旨。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3 09:23 , Processed in 0.17187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