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愛神的奇想與芭蕾總監】 WhimsofCupid,the;theWhimofCupidandtheBalletMaster
【辭書名稱】舞蹈辭典
【類別】:芭蕾
舞名。
一幕舞劇。
溫憲佐.嘉雷歐堤(VincenzoGaleotti,1733-1816)構思及編舞,羅雷(JensLolle)作曲,首演於1786年10月31日哥本哈根的皇家劇院。
故事描述不同國度的多對情侶來到小愛神(Cupid)的神殿裡共結連理。
邱比特欲捉弄他們,規定所有男女必須先矇眼,然後祂胡拼亂配對一番,接著進行一連串的結婚儀式雙人舞;
禮成,眼罩脫掉,無可收拾的一團亂於是發生了。
最後終於一對對釐清開來,結局是快樂的慶典。
除了小愛神與五位助理祭司外,本劇另含八個行進式集錦芭蕾(BalletàEntrée),有十對來自各地的情侶(德、希臘、挪威、法、丹麥、一對年老情侶、三對黑人、一對教友派門徒(Quaker)),每組表演各自特色的民族舞。
本舞劇代代相傳,是現今仍可看得到最古老的舞劇;
二十世紀初才由舞團藝術總監貝克(HansBeck,1861-1952)與老師波聖妮絲(ValborgBorchsenius,1872-1949)以書面記錄下來。
由於原曲佚失,只留下小提琴樂譜抄本,經比對現今的表演與嘉雷歐堤的描述,實際上修整的地方不多,原始風貌依然保存的相當完整。
最早的故事背景在小愛神神廟,現在則設定室外;
嘉氏時有九種民族舞,現今版只有八個;
早先舞者表演完後依然留在台上看下一對的演出,現在版舞者跳完即離台;
舊版有兩個拿火炬的小孩,現在則刪除;
原先結尾段落都是即興之作,1915年後則是編定之作。
此外、1950年藍德(HaraldLander,1905-1971)校訂版本的服裝,由於1986年的原始版沒有任何資料與圖片留下,無法知悉細節,丹麥舞蹈學者費德里西亞(AllanFridericia,1921-)指出,許多設計均取自包諾維(AugustBournonville,1805-1879)的舞劇服裝式樣。
嘉氏義大利人,舞者兼編舞家,在司圖加跟諾威爾(Jean-GeorgesNoverre,1727-1810)學習,之後於威尼斯與安吉歐利尼(GasparoAngiolini,1731-1803)一起工作,1775年起落腳哥本哈根,任丹麥皇家舞團領導者四十一年之久,編了四十九齣舞劇,是提昇丹麥舞蹈價值的創建人。
(之前,舞蹈在丹麥不受重視,是沒前途的事業),他較為有名的是依由戲劇與小說改編,以劇情芭蕾(Balletd´action)為依規編的舞劇(也排演了不少安氏的作品),他認為每個段落均須依劇情而自然發展出來,不能獨立存在,反對宮廷舞劇鬆散的組織。
但極其諷刺的是,只有二流的《小愛神的奇想》被傳留下來(主因是其後繼者包諾維並不刻意保存它們),費德里西亞甚至直截的稱它為貴族的宮廷舞劇──一堆不相干的民族舞、怪誕舞與嚴肅無趣舞蹈集結的行進式集錦芭蕾(BalletàEntrée)。
由於它特殊的紛亂結局異於當時宮廷舞劇的莊重,多少反映出當時真實的道德價值標準。
他特別提出黑人六人舞最初並不幽默,甚至是嚴肅,因為當時言及外國人時,通常以高貴而不是好笑好玩來處理。
本舞劇至今仍廣受丹麥舞者與觀眾的喜愛,除了誇張的反諷娛樂性十足外,它的活化石意義亦是迷人之處。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