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雷拉,愛德華】 Villella,Edward(1936-)
【辭書名稱】舞蹈辭典
【類別】:芭蕾
人名。
美國芭蕾舞者和編舞家、海洋工程師,曾獲拳擊冠軍,他生於長島,在紐約長大,曾在表演藝術高中(theHighSchoolofPerformingArts)及美國芭蕾舞學校(theSchoolofAmericanBallet)就讀,畢業於紐約市大學海洋學院(theMaritimeCollegeoftheCityUniversityofNewYork)。
一般父母擔心子女學芭蕾耽誤功課的矛盾心情,經由維雷拉的成功例子而不再反對。
他在許多舞碼□演出號召性角色,例如:喬治.巴蘭欽(GeorgeBalanchine)所編的《C大調交響曲》(SymphonyinC)、《蘇格蘭交響曲》(ScotchSymphony)、《西方交響曲》(WesternSymphony)、《多尼才悌變奏曲》(DonizettiVariations)、《天鵝湖》(SwanLake)、《泉源》(LaSource)、《胡桃鉗》(TheNutcracker),《星條旗》(StarsandStripes)。
稍後演出由俄國芭蕾舞劇所改編的《阿波羅》(Apollo),以及《浪子》(TheProdigalSon),這兩部舞劇使他成為最有名,最受歡迎的舞者。
接著他陸續的在巴蘭欽的十二部作品中演出,例如:《地毯圖像》(TheFigureintheCarpet,1960),《電子學》(Electronics,1961),《仲夏夜之夢》(AMidsummerNight´sDream,1962),《布嘉古》(Bugaku,1963),《塔朗特舞曲》(Tarantella,1964),《丑角戲》(Harlequinade,1965),《布拉姆斯──荀貝格四重奏》(TheBrahms-SchoenbergQuartet,1966),《珠寶》(Jewels,1967),《葛林奇亞納》(Glinkiana,1967),《三樂章交響曲》(SymphonyinThreeMovements,1972),《天方夜譚》(Schéhérazade,1975)。
在這些舞劇中,他大部份都和派翠西亞.馬克布利得(PatriciaMcBride)搭檔演出,也只有她能配合維雷拉,跳些極快,看起來像是鬧著玩,神乎其技的舞步。
他們也在傑洛姆.羅賓斯(JeromeRobbins)所編的《牧神的午後》(AfternoonofaFaun),《舞在群眾》(DancesataGathering,1969)中搭檔,但維雷拉卻在廣受爭議的《水車》(Watermill)舞劇中獨舞。
1966年首次在紐約芭蕾舞團編了《納爾基索》(Narkissos),而他當時的工作中心就是為電視台節目編舞,因此1960年代他經常和馬克布利得及維歐蕾特.威爾第(VioletteVerdy)在《蘇利文專輯秀》(TheEdSullivanShow)、《電話鈴響時》(TheBellTelephoneHour)與《巴士》(Omnibus)等節目中演出,使他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雖然他的紐約口音很重,但他以平易近人的方式,使芭蕾舞藝通俗化,誘得電視旁的觀眾都蠢蠢欲動,以推廣芭蕾藝術為職志。
他曾擔任紐約市文化部委員,可惜因不滿行政上的官僚作風而離職。
最後他在長島的艾格雷夫斯基芭蕾舞團(theEglevskyBallet)擔任藝術指導,他所編的作品有:《圭亞納雙人舞》(GayanePasdeDeux,1972)、《船歌》(SeaChanties,1974)、《序曲》、《戰鬥和遁走曲》(Preludes,RiffsandFugues,1980),《向郭勒致敬》(SalutetoCole,1973)。
他為電視台所編的舞作有:《哈樂昆》(Harlequin,1974)、《運動員之舞》(DanceoftheAthletes,1976)、《小婦人》(LittleWomen,1976)……等等。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