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柯菲夫,塞爾基】 Prokofiev,SergeSergeyevich(1891-1953)
【辭書名稱】舞蹈辭典
【類別】:舞蹈與人文
人名。
俄國作曲家,生於烏克蘭的愛卡特林諾斯拉夫市(Ekaterinoslav),卒於莫斯科。
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畢業後隨李姆斯基.柯薩可夫(N.Rimsky-Korsakov,1844-1908)、李亞道夫(A.Liadov,1855-1914)、韋托斯(J.Vitols,1863-1948)和尼可拉.齊爾品(NikolayTcherepnin,1873-1945)等人學作曲。
隨艾西波芙(A.Essipov,1851-1914)學鋼琴。
獲得作曲、演奏與指揮三種學位,兼得盧賓斯坦鋼琴演奏獎。
俄國革命後,他前往西方避難,1914年在倫敦與狄亞格烈夫(S.Diaghilev,1872-1929)會面,並為「狄亞格烈夫舞團」作曲。
1918年他居住在美國,1920年遷居巴黎,1930年返回俄國,後來歿於莫斯科。
他的音樂風格前期為嚴謹的純古典結構,後期慢慢轉為浪漫優美和抒情。
與芭蕾有關的作品:《諷刺》(Sarcasmenop.17,1912)、編舞巴蘭欽(G.Balanchine,1912)、曼恩(H.vonManen,1981)。
《第三號及第十二號鋼琴曲,作品2》(PianoPiecesop.2No.3.12,1913)、編舞都鐸(A.Tudor,1932)。
《G大調鋼琴協奏曲》(PianoConcertoinGMajorop.55,1913-1914)、編舞菲爾(E.Feld,1967)。
《丑角》(LeChout,1915)、編舞拉里奧那夫(Larionov,1921)。
《第四號奏鳴曲》(SonataNo.4,1917)、編舞都鐸(1932)。
《第三號鋼琴協奏曲》(PianoConcertoNo.3,1921)、編舞都鐸(1932)《鋼鐵時代》(LePasd´Acier,1924)、編舞馬辛(L.Massine,1927)、亞古諾夫(Yakulov,1927)。
《浪子》(L´EngantProdigue,1928)、編舞巴蘭欽(1929)、李欽(D.Lichine,1939)。
《在波里斯定河上》(SurleBorysthène,1930)、編舞李法(S.Lifar,1932)。
《為孩子們而寫的音樂》(MusicforChildren,1935)、編舞羅賓斯(J.Robbins,1943)。
《羅蜜歐與茱麗葉》(RomeoetJuliet,1937)、編舞拉夫羅斯基(L.Lavrovsky,1940)、都鐸(1943)、阿胥頓(F.Ashton,1955)、柯蘭可(J.Cranko,1962)、麥克米藍(K.Macmillan,1965)、布魯恩(E.Bruhn,1967)、奴麥爾(J.Neumier,1974)、史慕恩(Smuin,1976)、史波耶里(Spoerli,1977)、紐瑞耶夫(R.Nureyev,1977)、尤力克(Ulrich,1985)、席林(T.Schilling,1992)等。
《彼得與狼》(PeterandtheWolf,1936)、編舞波林(Borlïn,1940)、波爾姆(A.Bolm,1940)、史達夫(F.Staff)。
《華爾茲組曲》(SuiteofWaltzes,1940)、編舞羅賓斯(1973)。
《夏日》(Summerday,1941)、編舞羅賓斯(1947)。
《基傑中尉》(LieutenantKijé,1934)、編舞佛金(M.Fokine,1941)、拉普里(A.Lapauri,1963)。
《石花》(StoneFlower,1954)、編舞拉夫羅斯基(1957)、格里哥洛維奇(Grigorovich,1959)、席林(1963)、朵蘇欽(Dornxöchen,1964)等。
《灰姑娘》(Cinderella,1940)、編舞伏爾可夫(N.D.Volkov,1944)、札克洛夫(R.Zakhorov,1945)、瑟給耶夫(K.Sergeyev,1946)、阿胥頓(1948)、史蒂文生(B.Stevenson,1970)、巴瑞雪尼可夫(M.Baryshnikov&P.Anastos,1984)、馬漢(M.Marin,1985)、紐瑞耶夫(1986)等。
《恐佈伊凡》(IvantheTerrible,1945)、編舞格里哥洛維奇(1975)。
《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ViolinConcertoNo.1,1916-1917)、編舞契幾奧(R.Sequio,1964)、麥克米藍(1972)等。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