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果聖歌】 GregorianChant
【辭書名稱】舞蹈辭典
【類別】:舞蹈與人文
樂曲類名。
格雷果聖歌是羅馬天主教的素歌(Plainsong),它是中世紀流傳下來的五種拉丁文聖歌之一,其他四種為古羅馬聖歌(OldRomanChant)、安希羅斯聖歌(AmbrosianChant)、加羅康聖歌(GallicanChant)和莫差拉比聖歌(MozarabicChant)。
格雷果聖歌是在彌撒和禮拜儀式時演唱的無伴奏單音音樂,節奏自由,由於羅馬教皇格雷果一世(St.GregorytheGreat,590-604)在任期間,特別推展這種聖歌,因此以他的名字為聖歌之名。
一、歌詞內容:格雷果聖歌的歌詞,多來自聖經中的詩篇,又稱為詩篇聖歌(Psalmodic),另外也有些聖歌是來自聖經的其他部分。
如新約中的頌歌(Canticle),或以早期基督聖徒的生活信仰為內容,這些聖歌稱為非詩篇聖歌(Nonpsalmodic)。
無論是詩篇或非詩篇聖歌,皆以散文體來處理,亦有少部份以詩的體裁來處理的聖歌,如讚美詩(Hymns),繼敘經(Sequences)和平日日課的對答體聖經。
二、演唱方式:詩篇聖歌有三種演唱方式:對唱詩篇聖歌(AntiphonalPsalmody),這種聖歌唱詩班在每兩句詩之後唱出,稱為對唱(Antiphon)。
應答詩篇聖歌(ReasponsorialPsalmody)由領唱人與唱詩班對答,副歌部分通常為答句。
直接詩篇聖歌,他們沒有交換對答輪唱過程,也沒有副歌。
非詩篇聖歌,包括讚美詩的反覆歌形式,多為連篇式聖歌;
其中有一段旋律在每一段重複。
連篇聖歌包括歌詞有重複結構的垂憐曲(Kyrie)和羔羊讚(AngusDei),不反覆的歡呼歌(Sanctus),長篇散文式的光榮頌(Gloria)和信經(Credo)。
這些連篇聖歌可自由應用對唱答應或直接的演唱方式。
三、曲調風格:格雷果聖歌曲調風格分為三大類:音節式風格,一音節配一音符。
紐碼式風格,一音節配兩個以上之音符。
單音裝飾句風格,一音節配一對音符。
這些曲調風格與聖歌種類、演唱儀式等有密切關聯。
在普通禮拜中的對唱詩篇聖歌,多用音節式風格。
在正式彌撒中(除奉獻儀式外)都用紐碼風格。
無論是正式彌撒,奉獻儀式或普通禮拜中的應答詩篇聖歌,全部用單音裝飾句風格。
普通禮拜時的詩篇合唱則用簡單的音節風格。
其餘獨唱部分如答應式聖歌,升台經、哈利路亞、及聖經短文都用單音裝飾句風格。
在非詩篇聖歌曲目中,詩體裁的讚美詩和繼敘經及長散文體的光榮頌(Gloria)和信經(Credo)都用音節風格。
短文體的垂簾取用單音裝飾句風格。
歡呼歌(Sanctus)和羔羊讚的歌曲應用紐碼風格。
四、調式:格雷果聖歌是以八種教堂調式為基本。
中世紀的聖歌目錄,列有每種聖歌不同的調式排列。
近代的聖歌冊,在每一首聖歌前頭都標明其使用之調式名稱,但其中幾個調式被用的特別多,還有一些聖歌,如彌撒短文,只限用兩種調式。
五、節奏:格雷果聖歌的節奏形式,至今仍是一項爭論的問題有待學者們研究,因最早的聖歌記譜法,每一音符都沒有長短的標明。
後來有些樂譜資料,在音符上加上一條短線,使一些學者認其為是音長的表示。
在聖加倫(St.Gall)所寫的樂譜中又有一些羅馬字母加在音符旁,有些字母是與節奏和速度有關。
雖然中世紀各不同派別作家曾討論關於聖歌演出的節奏問題,但對於每首聖歌的個別節奏形式仍無法肯定,各有其說法。
目前有關該聖歌的節奏有三種看法:認為其節奏是與拉丁語文的節奏重音有關。
認為其節奏與拉丁文的重音無關,而是與歌曲的起伏旋律有關聯。
認為是由不同的音符長短組合而成,每一音符之間都有極為準確的比例,通常的比例是二比一。
但這些用定律主義(Mensuralist)的學者們,對音符比例的形式,各有不同觀點。
六、歷史:關於羅馬基督教聖歌的根源,似乎是和猶太教聖經中的朗誦式聖歌(Cantillation)有關係,但其形式和曲調是否也與猶太宗教音樂有關,都值得懷疑。
近代有些學者應用埃及奧克西任冠斯(Oxyrhynchus)出土的三世紀希臘文聖歌古譜來推測羅馬聖歌之希臘根源。
但西方聖歌禮拜儀式在十世紀才開始,當時的文字全是拉丁文,並不採用希臘文。
無論如何從耶路撒冷,敘利亞和安提阿古城處的教堂,可以了解到西方基督教是和東方有某程度的關聯。
教皇奧古斯丁(St.Augustine,d.430)和伊斯多爾(St.Isidore,d.636)都相信對唱式聖歌是在安普斯教皇時(St.Ambrose,d.397)模仿東方形式創作之聖歌。
應答式聖歌是西方義大利自創。
另其他的讚美歌都是西方基督教的產品。
現存在法國的羅馬教會歷音(OrdoRomanusXix)出自十八世紀中後期,記載早期的羅馬教會之典禮儀式,其中包括教皇達瑪蘇一世(DamasusⅠ,為期366∼384年)格雷果一世之資料。
在八世紀時,基督教散佈至阿爾卑斯山脈以北,在丕平皇朝(Pepin,752∼768)和查理曼大帝(Charlemague,768∼814)統治下,該北區的教會儀式又加入了加羅康聖歌(Gallican)的風格。
現存很多早期的宗教資料都是出自法國及德國的教會,從八世紀到九和十世紀都有。
由於格雷果聖詩和十一到十三世紀的古羅馬聖歌有許多不同之處,前者有多少成分滲入了法蘭克人的風格,至今仍是疑問。
學者們對此也有不同之見,有人認為格雷果聖歌不是來自羅馬,它應該是源自法蘭克的資料,但另一派卻持相反意見。
隨著時代的進展,樂譜的改良,羅馬教會的典禮及聖歌儀式也散播至歐洲各地。
有些地方教派,如西斯特絲教派(Cistercian)在十二世紀時曾做宗教儀式的改革。
後來教堂彌撒採用複音音樂,代替單音的曲調形式,十五世紀的彌撒歌曲亦加入了管風琴伴奏。
聖歌的形式亦不斷在演變中。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