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版次貸危機 地方債盼軟著陸】
中央社╱中央社 2012-01-21 10:53
-大陸金融改革專題報導之6(中央社記者蔡素蓉台北21日電)「美國的次貸是把錢借給沒有還款能力的個人,中國特色的次貸則把錢借給了沒有還款能力的地方政府。若地方沒有還款能力,那就可能中央政府買單。」學者成思危道出地方債危機。
曾擔任大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副委員長的成思危,還引述大陸地方官員「不借錢是傻瓜,借了想還更是傻子」的說法指出,有的地方政府早就有這樣打算,有的地方政府根本就沒打算還,這樣就會造成銀行壞帳。
大陸地方政府所欠債務愈來愈高,根據大陸審計署統計顯示,至2010年底,大陸地方政府債務高達人民幣10.7兆元(約新台幣50.7兆元)。
更驚人的是今年到期債務高達1.84兆元,地方能否還得起錢,屆時是否引爆流動性危機,各界注目。
國際債信評等公司穆迪投資公司甚至評估,大陸地方政府債務高達14兆元,大陸審計署有低估之虞。
穆迪此語一出,大陸產官學界立刻反擊這是外資集體「作空中國」,作為出脫中國金融類股股票合理藉口。
即使激烈反擊外資看法,但大陸各界確實已正視地方債危機,大陸官方也多次祭出相關措施,力求地方債能夠「軟著陸」。
大陸地方債是指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所欠下的債務。
那「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倒底是指什麼?
其實這由來已久,主要是地方政府為推動公用事業、基礎建設、市政建設,因而籌設城市建設投資等公司,主要負責融資、募集經費。
這些公司多半由地方政府透過劃撥土地、股權、國債等資產所成立具獨立法人的公司,為使公司順利融資,地方政府通常會以國有資產作為擔保,或以財政補貼作為還款承諾。
不過,地方投融資平台數量與融資規模卻在2009年之後,出現「大躍進」式成長。
因為2008年爆發金融風暴後,大陸中央銀行和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聯合提出,「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政府組建投融資平台,發行企業債、中期票據等融資工具,拓寬中央政府投資項目的配套資金融資渠道(管道)」。
在官方支持下,大陸地方政府從2008年舉債人民幣1兆餘元,飆升至2010年底10.7兆元。
地方融投資平台確實協助推動許多城市建設,也有效提振大陸內需,但地方真的需要這麼多建設和資金嗎?
不少媒體直指,在「炫富」心理下,有些工程實屬「面子工程」,為了地方門面所建設,但完工後很快就成為門可羅雀的「蚊子館」。
尤有甚者,有些地方政府竟然把原本用於基礎建設的資金,違規拿去放高利貸,「以錢炒錢」,或拿去炒股或炒房。
根據大陸審計署1月4日公布的2011年審計調查發現,全國有351億元地方性債務資金被投向資本市場、房地產和「兩高一剩」(高能耗、高污染、產能過剩)項目。經政府整改後,已有140.35億元資金到位。
除了部分地方投融資平台違規挪用資金外,而且地方融資平台公司所借的錢,超過85%是銀行貸款,其他則靠企業貸款及發行的理財產品。
由於地方投融資平台公司融資情況相當不透明,一旦沒有提供抵押品或所抵押的土地價格已大幅下滑,再加上近來地方政府土地出讓金收入大減,屆時這些平台公司很可能會還不出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區域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劉勇曾具體建議,地方投融資平台應加強治理結構、注入優質資產、完善監管體系、吸引民間資金和國際資本參與,政府則關注準公益類的公共建設。
他更建議,應健全地方政府財務制度;完善地方政府融資體系,如建立債務預警和控機制;實施陽光化融資,提高政府債務透明度,試編政府資產負債表;創新地方政府融資模式。
事實上,對於降低地方投融資平台的風險,大陸官方也已祭出多項措施。
大陸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去年6月就曾發布「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於利用債券融資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公司發行企業債券應優先用於保障性住房建設。
大陸中央政府顯然也意識到地方投融資平台過度依賴向銀行借錢,而且資金也未投資在公益類。
此外,大陸中央去年底也選定上海市、浙江省、廣東省、深圳市作為地方自行發債的試點。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財貿學院金融系主任李淑錦分析,地方政府融資管道,主要靠稅收、出讓土地、銀行融資。
這次地方自行發債,是國家為探索建立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培育地方政府債券市場的一次投石問路。
浙江省財政廳長朱忠明則說,自行發債比向銀行融資利率低,可減輕地方政府償債壓力,是拓展地方政府融資管道的嘗試。
雖然大陸官方已祭出多種措施,但地方債問題盤根錯節,在今年經濟成長可能降溫、房市景氣可能轉向之際,如何力求「軟著陸」,將是大陸官方面臨的艱鉅挑戰。1010121。
引用:http://n.yam.com/cna/china/201201/2012012191874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