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世界,改變世界的法寶——平衡論】
阜南縣茅屋文學藝術研究會 穀永斌
孔子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時中。就是說君子隨時隨地做到適中,無過之無不及,也就是所謂的恰到好處。
隨著時代的變遷,今天去理解中庸是不是應廣泛一點?
把中庸理解成平衡或簡單地說是辯論法上“相對靜止”。
當然,客觀世界和宏觀領域的平衡狀態只是人在不倦追求的一種境界。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追求和追求目標。中庸的觀點只是封建大儒在不自覺中把平衡規律運用到意識領域而形成的一種見解。其實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無處不存在著平衡。
雖然運動是絕對的,但也可以說平衡同時也是永衡的,它伴隨著運動永遠存在,或者進一步說,運動的根本目的就是平衡。
運動只是平衡轉變的過程。
事物平衡不是單純的靜止問題,而是一種狀態,是事物發展的一種客觀規律,人們無論意識到或沒有意識到它的客觀存在。事實上我們早已完全被它所左右。
更廣義講,平衡和運動都是事物的根本屬性,運動只是平衡轉移過程,而平衡是事物變化目的。
但是世界絕無永衡的平衡,因為任何事物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千千萬萬個單一微小的平衡體,維系著一個比一個大的平衡體,其中任何一個小平衡體出了問題,必然導致相關的平衡體出現變化,這就是運動。
可見這種運動是處於時刻不斷變化中,無論在一個平衡體內部還是在外部。
但是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任何一個平衡體系都具有自我平衡、調控的功能,一旦自身變化超過了其自我平衡和調控的能力,也就意味著舊的平衡很快就要瓦解,通過運動,通過物質和能量轉換,形成一個新的平衡體。
新的平衡能夠維持時間長短,取決於平衡體內部各平衡點,外部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平衡的觀點,應該說是對現代哲學一個重要補充。
過分誇大運動的絕對性,而忽略平衡規律或過分強調平衡規律而否認運動的絕對性,都是錯誤觀點。
孔子提出“中庸”其實只是“平衡”在人類意識領域中一個具體表現形式而矣。
平衡支配著大千世界,萬事萬物。
以前,人們忽略了它得客觀存在,或者說忽略了它存在得意義,從沒有人能夠認真把它作為哲學上一個觀點提出來,讓世人對它給予充分肯定和關註。
平衡理論暫且無須用數學公式去表述它(因為物理、化學上任何一個等式都可以證明)。
形式上它類似天平而又非天平,類似圓周又非圓周,類似於荷葉上一滴露珠,而又不僅如此,復雜得平衡體類似於一個圓球體,但又絕非的能完全概括。整個世界無論是客觀宇宙還是微觀粒子都是一個平衡體系,而維系平衡體系之間東西,應該說是能量。
能量和物質無論怎樣轉化,都是守衡的。平衡應該包括相對靜止,相對靜止是它相對於運動得絕對性時得一種特殊形式。
平衡的本身早已超脫了運動全部涵蓋而與並存,因此說平衡又不完全等同於相對靜止。
歷史上孔子提出中庸,道家提出陰陽八卦,現代辨證法對統一規律及一切物理、化學上客觀規律,都是人類對平衡世界從不同角度認識的結果。
當人們一旦掌握平衡這個真理,無論在自然科學領域,還是在社會意識領域都可以進行更深入、更廣泛的研究。
正像人們常說的知道了左手,就可以尋找到右手,有得就必然有失一樣,從而使人類的思維空間大大拓展開來。因此說把“平衡”這一些規律比作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得金鑰匙一點也不過分。
人類社會的平衡應該給予高度重視,它關系到歷史演變和興衰,它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法寶。
人們不要單純註意財富和行為的約束,它們都是表面的,單純的,起不到決定作用的形式而矣。
而應該深入地去尋找在人類生活中一些重要的起決定作用平衡點,或者說平衡體,然後去研究其變化的規律,求利舍弊,使平衡的變化盡可能有利於社會的進步。
當然在研究人類社會平衡是,像財富、法律、文化等都是平衡體上重要組成部分,正是無數個這樣表面的形式,反過來促使了整個社會這個平衡體的變化發展方向。
引用:http://fngyb163.16789.net/index.asp?ActionX=ReadArt&NewsID=18467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