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98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明醫雜著 卷五 擬定諸方118】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9-14 12:36: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明醫雜著 卷五 擬定諸方118

 

 

白朮 黃連(薑水炒) 白茯苓 澤瀉 山楂 白芍藥(炒,各一錢) 青皮(四分) 甘草(三分) 上薑、水煎服

 

愚按前症若因脾氣虛而兼濕熱者,宜用四味肥兒 丸;若兼泄瀉,當以白朮散間服。

 

治疳丸 小兒要藥。

 

胡黃連 蘆薈 使君子 黃連(各五錢,炒) 神曲(炒,一兩) 阿魏 青黛(二錢,另研) 麝香(少許,另研) 上為末,稀糊丸黍米大。

 

每服十丸,清湯下。

 

愚按前方乃肝脾疳症之藥也。

 

或內疳,或瘡發於外亦效。

 

蓋疳,干也。

 

或因哺食太早,或因恣食甘肥,或因峻劑重亡津液,虛火上炎,或因乳母飲食、起居、七情、勞逸所致。

 

若口內生瘡,身體壯熱,腮唇赤色,或咽乾飲水,掌熱,便赤,盜汗,煩熱,嚙齒,虛驚。

 

此心經內外疳也,宜用安神丸主之。

 

若鼻瘡,目爛,體瘦,瘡癬,或耳前後、項、腋、小腹、內股、玉莖、陰丸腫潰,小便不調,搖頭,側 目,白膜遮睛,羞明,畏日,肚大青筋,口渴,下痢。

 

此肝經內外疳也,用地黃、蘆薈二丸主之。

 

若頭髮稀少,生瘡成穗,人中口吻赤爛,或腹大腳細,嘔吐泄瀉,飲食不思,口乾嗜土,瀉下酸臭,小便白濁,合目昏睡,惡聞木音。

 

此脾經內外疳也,用肥兒丸主之。

 

若鼻外生瘡,咽喉不利,頸腫,齒痛,咳嗽,寒熱,皮膚皺錯,欠伸,少氣,鼻癢出涕,鼻衄,目黃,小便頻數。

 

此肺經內外疳也,用地黃清肺飲主之。

 

若腦熱,身瘦,手足如冰,寒熱往來,滑泄,肚痛,口臭乾渴,齒齦潰爛,面黧爪黑,遍身生瘡,耳內出水。

 

此腎經內外疳也,用地黃丸主之。

 

大凡虛火上炎,或痘毒上攻,名曰走馬疳,為患甚速。

 

敷雄黃散,服大蕪荑湯。

 

此症輕則牙齦腐爛,唇吻腫痛;重則牙齒蝕落,腮頰透爛,飲食不入者,為不治。

 

一小兒,二歲,莖痿濕癢,後陰囊 腫,莖中作痛,時出白津。

 

余以為肝火,用龍膽瀉肝湯、六味地黃丸而痊。

 

一小兒,睪丸作痛,小便赤澀,寒熱,作嘔,乃肝脾之症,用小柴胡東加山梔、車前子、茯苓而愈。

 

一小兒,睪丸腫硬,小便黃澀,用小柴胡東加山梔、車前子並蘆薈丸而消。

 

一小兒,腹內結塊,或作痛,或上攻,小便不調,用龍膽瀉肝湯、蘆薈丸而愈。

 

後形氣消鑠,發熱作渴。

 

此肝木製伏脾土,用補中益氣湯及蘆薈丸而愈。

 

一小兒,自脫胎時兩目赤腫,或作癢,或生翳。

 

此胎內之肝火也,用蘆薈、六味二丸而愈。

 

一女子,十五歲,患瘰 ,身發赤暈,形氣倦怠。

 

此肝火、血虛所致,用加味逍遙散而赤暈愈,用益氣湯、六味丸而瘰 消。

 

一小兒,下疳潰爛,發熱作痛;一小兒莖中作癢,不時搔捻;一小兒莖中潰痛,小便秘澀,日晡尤甚,一小兒目癢出水,或項間結核,或兩眼連札,或陰囊瘙癢︰俱屬肝火,皆用九味蘆薈丸,並愈。

 

(餘見各類。)

 

治小兒大病後面黃肌瘦,目時動,齒微咬,發稀少,未能大行,因誤服解表、瀉利傷克諸藥而致者,宜長緩調理,復全胃氣。

 

白朮(一錢二分) 白芍藥(酒炒) 白茯苓(各八分) 人參 陳皮 川芎(各六分) 甘草(炙)黃耆(蜜炙) 當歸(酒洗,各四分) 半夏 山楂(各六分) 上用薑、棗、水煎服。

 

安神鎮驚丸 驚退後調理,安心神,養氣血,和平預防之劑。

 

天竺黃(另研) 人參 茯神 南星(薑製,各五錢) 酸棗仁(炒) 麥門冬 當歸(酒洗)生地黃(酒洗) 赤芍藥(炒,各三錢) 薄荷 木通 黃連(薑汁炒) 山梔(炒) 辰砂(另研)牛黃(另研) 龍骨(火 ,各二錢) 青黛(一錢,另研) 上為末,蜜丸綠豆大。

 

淡薑湯送下,每服三、五丸。

 

愚按前二方根本之治,防微杜漸之法也。

 

但鎮驚丸內多苦寒、辛散、分利之味,病後不宜輕用,恐復 傷胃氣,而變生他症也。

 

若飲食停滯而見他症,當消導為主;若脾胃損傷而見他症,當健中氣。

 

大凡病後元氣未復,或因克伐之劑元氣復傷,而見前症,但用升補陽氣為主,諸症自愈,若專攻其病則誤矣。

 

一小兒,七歲,患急驚將愈,而發熱驚悸,或用祛風化痰之劑,更加驚搐,吐痰喘嗽,腹膨,少食,惡寒,又用抱龍等丸,更加大便似痢,寒熱往來,殊類風症。

 

先君視之,以為脾氣虧損,諸經無所資養而然。

 

用四君子湯為主,少用升麻、柴胡以升補陽氣而愈。

 

治小兒齒腫,流涎,腮腫,馬牙,主陽明之熱。

 

升麻 川芎 白芍藥 半夏(炒,各七分) 乾葛 生甘草 防風 黃連(酒炒,各五分) 石膏(火 過) 白朮(各一錢) 白芷(三分) 上水煎,每服二錢。

 

若能漱藥者,則含藥漱而吐之。

 

漱藥不用白朮、半夏。

 

愚按馬牙、重舌,因胎毒胃熱所致,若用線針刺破出血即愈,不必服藥;若因飲食所傷,脾胃虛熱而致,宜用七味白朮散;若服熱藥損傷脾胃發熱而致,或口舌生瘡,宜用人參安胃散;若久病脾胃虛熱,口 內如無皮狀,宜用七味白朮散;若脾經陰血不足,午後益甚,宜用四物東加白朮、茯苓、炙草;若脾經陽氣下陷,午後益甚,宜用補中益氣湯,並用茱萸塗腳心;若疳積虛火炎上,齦齒腐爛,當從疳治,亦有滯 頤口角流涎,此由脾氣虛冷,不能製其津液也,宜用溫脾散;若脾經實熱,舌縱涎下,宜用瀉黃散。

 

大凡小兒四時皆以養元氣、健脾胃為主。

 

若屢有痰症,屢 服驅風瀉火之藥,多患前症,其輕者能節飲食、慎調理,不藥自愈。

評分

參與人數 1龍幣 +5 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11 06:50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