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理論地球說之地磁場的形成】
作者:馬揚茗
關鍵字:平衡理論學說地球平衡運動規律自然調節
前面已述,宇宙中物體的相互運動是由於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而相互形成的。
這種運動是有規律的,但運動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達到宇宙總體能量的平衡。
物體(均指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在宏觀物理學中被稱做萬有引為,且引力的大小與物體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與兩物體質量的乘積成正比。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牛頓力學的萬有引力定律,即: F = G‧M1‧M2 / R2
其中G為萬有引力常數,其數值為6.67 × 10 -11 N‧M2 / Kg2。
人們習慣將地球對物體的引力稱為地磁力或重力。
我們知道,當我們將一個物體拋向空中,物體上升一定的距離時,它又會重新落到地面上來。
可是我們又看到:煙霧上升,灰塵飄浮,雨雪頃落,水源低流,這些現象又從何而論,地質變化及其地質現象又從何談起呢?
無論怎麼說,地球上的諸如現象,都是由於地磁力的作用而引起的,既然這些根源均在地磁力,那麼,地磁力又是怎樣產生形成的呢?
它到底又是怎樣的一種力呢?
下面我們就專門分析研究這個問題。
我們知道,地球也是場子的聚合體,具有較大的總體能量,此總體能量是由於場子的聚合而形成的。在場聚合的過程中,將產生很強的內聚力,而地球內部的總體內聚力是可想而知有多麼大了!
這樣,內聚力的存在將勢必導致地球總體能量的產生。
地球的總體能量的大小與內聚力的大小成正比關係。
這種總體能量儘管很大,但它還是要千方百計地從外界捕獲能量。
這樣便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地球不斷地吸收外界能量,以不斷補充其內部能量的損耗。從這一點我們便可推知,此時的地球正處於形成階段的後期。
至於為什麼是後期,我們還要在以後的章節裡詳細論述。
地球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將不斷地從外界捕獲能量。
我們就把地球總體能量在平衡力的作用下捕獲外界能量的外顯叫做捕獲力。
而人們有時也常常將這種力叫做地磁力或重力或吸引力。
由上述我們不難推知,地磁力是地球總體能量在平衡力作用下的外顯。
地磁力對地表以外的物體產生的作用力叫做地磁引力。
而重力則是地磁引力的物體(質)表現。可見,地磁力、地磁引力及重力三者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的。有關三者的詳細關係問題,將要在以後的章節中詳細分析論述。
由於地球地磁力的產生和存在,就勢必與外界其它的物體發生作用。這也是因為其它的物體也是場的聚合體在相應空間的產物,它們也將產生磁力,其原因也與地磁力的產生類同,這裡就不詳述了。
從以上我們便可得知,在特定時期內,處於宇宙中的一切物體(均指天體)都有磁力,且在同等因素的條件下,磁力的大小與星體的質量成正比,即: WC ∝ M
其中:WC ——表示星體總體能量的外顯即磁力 M ——該星體的質量。
星體一旦形成就會產生形成物體的總體能量,同時磁力也便相繼產生。
因此從相當的關係來看,物質就是能量。
至於物質與能量的有關問題,我們還要重點專章論述,這裡就不詳述了。
實際上,磁力、重力及引力都有著本質的外顯區別。磁力是隨著星體的聚結而產生的本體總體能量的外顯,是物質聚合的產物;
引力則是在星體與星體之間由於平衡力的產生和作用,而發生的相互作用;地球的重力又是地球對地球近距的與其自身質量相比的微質物體的引力,是地磁引力的物體表現。
其引力的值並非同重力的值相等,但它們又有著本質的內在的聯繫。
這種內在聯繫是平衡力唯一論原理的客觀反映。這裡我們就不再重複說明了。
地球與其它的星體由於磁場引力的存在,就將產生相互的作用。
這種作用分為三種:其一是自距作用,其二是近距作用,其三是超距作用。
其中第一種是星體內部的自身作用,後兩種均為星體同其它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所謂的自距作用,就是星體內部由於內聚力的存在而產生的自身作用。
而近距作用,則是指星體與其表面近距離物體的相互作用即物體對處於本身磁場引力有效區域以內物體的相互作用。
遠距作用則又是指星體與距其很遠的星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即星體對處於本身磁場引力有效區域以外星體或物體的相互作用。
有關磁場效應及有效區域等諸類問題,我們在以後還會詳述的。
地球內部的地殼運動,地質改變以及地質構造變動等現象的產生,主要的是由於地球的內部原因即其內部內聚力的作用而引起的自距作用的必然結果。
自距作用將引起明顯的地質運動和地質構造的變化,如地震、火山噴發、造山運動、海陸變遷、氣侯縱橫等;
它們的產生和出現均與地球的自距作用有關,這一點我們將要在下一節中較詳細的談論。
地球的近距作用,對地球表面及在地磁力的有效範圍之內的物體都有相互的作用。
又由於地球的地磁引力要比這些物體(指在地磁力作用下的物體)的磁力大得多,故這些物體是逃不脫地球對它們的捕獲的。
因此。相對於地球來說,這些物體就被地球所吸引,而人們又通常將這種相互的作用近似地看作是物體的重力。也就是說,由於地球引力而對其近距物體的吸引力就叫做重力。
因此,重力是近距作用力,是由於在近距作用下引力的物體(質)表現。
地球的超距作用,是對宇宙空間的其它物體(均指天體)的作用,但實質上它們是相互作用的。
這種作用是在引力的相互作用下產生進行的。也就是說,超距作用是由於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體引力的超距表現,星體與星體之間,銀河係與銀河系之間,亦即宇宙中的一切星體都將發生超距引力作用,只有在這種超距引力的作用下,各星體的運動才有一定的規律性,它們才能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相互制約,且力求宇宙運動的相平衡。
掌握和認識這三種作用是很必要的,特別是在科學技術發達的今天尤其顯得重要,並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就拿我們目前所發射的人造地球衛星來說吧。
製造它首先要定的是材料,而材料的選擇實質上就是根據自距作用的結果而進行的,譬如說材料的質量、密度硬度、強度等與其本身有關的物理特性,而這些物理特性和物理現像都是近距作用的具體表現。
而製造加工工藝就是根據這些物理特性而進行的。當衛星製成之後,還需要計算它“克服”地磁引力的宇宙速度,即“克服”地球對它的近距作用而躍入超距作用。
衛星只有完成從近距作用向超距作用的躍遷,它才能夠“克服”地球對它的引力的作用,好像“固定”在了空間的某個軌道上,圍繞地球旋轉。
從而就成了地球的人造衛星,最終成為人類的空間感官。
可見了解這三種作用是具有很大意義的。當然,人造地球衛星的運動還牽涉到有關力學等問題,這裡就不詳談了。
實事上,人造地球衛星無論有多大的能耐,也同樣逃脫不了地球對它的引力。
因此,“克服”也就成了所謂的“克服”,其實不然。
奇怪,人造地球衛星既然受到了地球的引力作用,那麼它為什麼沒有“掉”下來呢?
好,這個問題正是我們這裡所要研究的另一個比較熱點的問題,即平衡中性場力的問題。
引自:http://blog.gmw.cn/u/8607/archives/2006/1029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