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4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景岳全書-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疔瘡四十八】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9-6 19:27: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景岳全書-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疔瘡四十八

 

 

●齊氏曰:夫疔瘡者,以其瘡形如丁蓋之狀者是也。

 

古方之論,凡有十種,華元化之論,有五色疔,<千金方>說疔有十三種,<神巧萬全>其論頗同,然皆不離毒氣客於經絡,及五臟內蘊熱毒。

 

凡初生一頭,凹而腫痛,青黃赤黑,無復定色,令人煩躁悶亂,或憎寒頭痛,或嘔吐心逆,以鍼刺瘡,不痛無血,是其候也。

 

多因肥甘過度,不慎房酒,以致邪毒蓄結,遂生疔瘡。

 

<內經>曰:膏梁之變,足生大疔,此之謂也。

 

其治之法,急以艾炷灸之,若不覺痛者,鍼疔四邊,皆令血出,以奪命丹或回生丹從鍼孔之,上用膏藥貼之,仍服五香連翹湯,漏蘆湯等劑,疏下之為效。

 

若或鍼之不痛無血者,以猛火燒鐵鍼通紅,於瘡上烙之,令如焦炭,取痛為效,亦前藥,用膏藥貼之,經一二日膿潰根出,服托裏湯散,依常療之,以取平復。

 

如鍼之不痛,其人眼黑,或見火光者,不可治也。

 

此邪毒之氣入於臟腑故也。

 

<養生方>云:人汗入肉食,食之則生疔瘡,不可不慎也。

 

●立齋曰:此證多由膏梁厚味之所致,或因卒中飲食之毒,或感四時不正之氣,或感蛇蟲之毒,或感死畜之穢,各宜審而治之。

 

其毒多生於頭面四肢,形色不一,或如小瘡,或如水泡,或疼痛,或麻木,或寒熱作痛,或嘔吐惡心,或肢體拘急。

 

並宜隔蒜灸之,痛則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若灸而不痛則明灸之,及鍼疔四畔去惡血,以奪命丹一粒入瘡頭孔內,仍以膏藥貼之,並服解毒之劑,或用荊防敗毒散。

 

若鍼之不痛無血者,宜用燒鍼治如前齊氏之法。

 

若不省人事,或牙關緊急者,以奪命丹為末,酒調灌之,候醒,更服敗毒散或奪命丹,甚效。

 

若生兩足者,多有紅絲至臍;生兩手者,多有紅絲至心腹;生唇面口內者,多有紅絲入喉,皆為難治。

 

急宜用鍼於血絲盡處挑破,使出惡血。

 

若紅絲近心腹者,更挑破瘡頭,去惡水以泄其毒,亦以膏藥貼之,多有生者。

 

若患於偏僻下部之處,藥力所難到者,若專假藥力,則緩不及事,惟灸之則大有回生之功。

 

疔之名狀,雖有十三種之不同,而治法但當審其元氣虛實,邪之表裏,庶不誤人於夭札也。

 

若專泥於疏利表散,非為無益而反害之。

 

凡人暴死者,多是疔毒,急取燈遍照其身,若有小瘡,即是其毒,宜急灸之,并服奪命丹等藥,亦有復甦者。

 

●又曰:脈浮數者散之。

 

脈沉實者下之。

 

表裏俱實者,解表攻裏。

 

麻木或大痛及不痛者,並灸之,更兼攻毒。

 

●操江張恒山,左足次指患之,痛不可忍,急隔蒜灸三十餘壯,即能舉步。

 

彼欲速愈,自敷涼藥,遂致血凝肉死,毒氣復熾。

 

再灸百壯,服活命飲,出紫血,其毒方解,腳底通潰,腐筋爛肉甚多。

 

及將愈,予因考績北上,又誤用生肌藥,反助其毒,使元氣虧損,瘡口難斂。

 

予回用托裏藥補之,喜其稟實,且客處。

 

至三月餘方瘥。

 

表甥居富,右手小指患之,或用鍼出血,敷以涼藥,掌指腫三四倍,六脈洪大,此真氣奪則虛,邪氣勝則實也。

 

先以奪命丹一服,活命飲二劑,勢稍緩。

 

余因他往,或又遍刺出血,腫延臂腕如大瓠,手指腫大數倍,不能消潰,乃真氣愈虛而邪氣愈盛也。

 

余回用大劑參,耆,歸,朮之類,及頻灸遍手,腫勢漸消。

 

後大便不實,時常泄氣,此元氣下陷,以補中益氣湯加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又以生脈散代茶飲,大便漸實,手背漸潰,又用大補藥五十餘劑漸愈。

 

薛按。

評分

參與人數 1龍幣 +5 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16 06:20 , Processed in 0.075198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