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0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景岳全書-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發背四十二】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9-6 19:25: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景岳全書-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發背四十二

 

 

●發背屬督脈,膀胱經,凡陰虛火盛,或醇酒厚味,或鬱怒房勞,或丹石熱毒,皆能致之。

 

若腫赤痛甚,脈洪數而有力者,熱毒之證也,為易治。

 

若漫腫微痛,色黯作渴,脈雖洪數而無力者,陰虛之證也,為難治。

 

若不腫不痛,或漫腫色黯,脈微細者,陽氣虛甚也。

 

尤為難治。

 

大抵發背之證,其名雖多,總惟陰陽二證為要。

 

若發一頭或二頭,其形焮赤腫高,發熱疼痛,頭起者為癰,屬陽易治。

 

若初起一頭如粟,不腫不赤,悶痛煩躁,大渴便秘,睡語咬牙,四五日間,瘡頭不計其數,瘡口各含如粟,形如蓮蓬,故名蓮蓬發,積日不潰,按之流血,至數日或八九日,其頭成片,所含之物俱出,通結一衣,揭去又結,其口共爛為一瘡,其膿內攻,其色紫黯者為疽,屬陰難治。

 

且此證不可大痛,又不可不痛,若見煩悶者多不治。

 

總之,瘡瘍雖云屬火,然未有不由陰虛而致者。

 

故經云:督脈經虛,從腦而出;膀胱經虛,從背而出,故不可專泥于火。

 

●陳良甫曰:背疽之源有五:一天行,二瘦弱氣滯,三怒氣,四腎氣虛,五飲冷酒,食炙,服丹藥。

 

●立齋曰:大抵發背之證,雖發熱疼痛,形勢高大,煩渴不寧,但得脈息有力,飲食頗進,可保無虞,其膿一潰,諸證悉退。

 

多有因膿不得外泄以致疼痛,若用敗毒寒藥攻之,反致誤事。

 

若有膿,急鍼之,膿一出,苦楚即止。

 

膿未成而熱毒作痛者,可用解毒之藥。

 

亦有腐潰尺餘者,若無惡證,則投以大補之劑,肉最易生,亦無所妨。

 

惟忌腫不高,色不赤,不焮痛,脈無力,不飲食,腫不潰,腐不爛,膿水清或膿多不止,皆屬元氣虛也,為難治,宜峻補之。

 

其或膿血既泄,腫痛尤甚,濃水臭敗,煩躁時嗽,腹痛渴甚,瀉利無度,小便如淋,乃惡證也,皆不可治。

 

又,灸法曰:予常治發背,不問日期,陰陽,腫痛,或不痛,或痛甚,但未成膿,或不潰者,即與灸之,隨手取效。

 

或麻木者,明灸之,毒氣自然隨火而散。

 

或瘡頭如黍者,灸之尤效。

 

亦有數日色尚微赤,腫尚不起,痛不甚,膿不作者,尤宜多灸,勿拘日期,更服甘溫托裏藥,切忌寒涼之劑。

 

其有勢未定者,或先用箍藥圍之,若用烏金膏點患處尤妙。

 

凡人初覺發背,赤熱腫痛,莫辨其頭者,但以濕紙覆其上,立候視之,其紙有先乾處,即是結癰頭也,取大蒜切成片如二三錢厚薄,安於頭上,用大艾炷灸之,三壯換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時方止。

 

最要早覺早灸為上,一日二日,十灸十活,三日四日,六七活,五日六日三四活,過七日則難為力矣。

 

若有十數頭作一處生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餅鋪頭上,聚艾於蒜餅上燒之,亦能活也。

 

若背上初發赤腫一片,中間有一片黃粟米頭子,便用獨蒜切去兩頭,取中間半寸厚者,正安於瘡上,灸十四壯,多至四十九壯。

 

蓋如此惡證,惟隔蒜灸及塗烏金膏有效。

 

又,治法曰:腫硬痛深脈實者,邪在內也,可下之。

 

腫高焮痛脈浮者,邪在表也,宜托之。

 

焮痛煩躁,或咽乾,火在上也,宜瀉之。

 

腫高或不作膿者,邪氣凝結也,宜解之。

 

腫痛飲冷,發熱睡語者,火也,宜清之。

 

不作膿,或不潰不斂者,陽氣虛也,宜補之。

 

瘀肉不腐,或積毒不解者,陽氣虛也,宜助陽氣。

 

膿多或清者,氣血俱虛也,宜峻補之。

 

脈浮大或澀而肌肉遲生者,氣血俱虛也,宜補之。

 

右關脈弱而肌肉遲生者,宜補脾胃。

 

●又,諸毒治法曰:如頭痛有表證者,宜先服人參敗毒散一二劑。

 

如焮痛發熱脈數者,用金銀花散,槐花酒,神功托裏散。

 

如疼痛腫硬脈實者,以清涼飲,仙方活命飲,苦參丸。

 

腫硬木悶,疼痛發熱,煩躁飲冷,便秘脈沉實者,內疏黃連湯或清涼飲。

 

大便已通,欲其作膿,宜仙方活命飲,托裏散,蠟礬丸,外用神異膏。

 

如飲食少思,或不甘美,用六君子湯加蒮香連進三五劑,更用雄黃解毒散洗患處,每日用烏金膏塗瘡口處,俟有瘡口,即用紙作撚,蘸烏金膏入瘡內。

 

若有膿為脂膜間隔不出,或作脹痛者,宜用鍼引之,腐肉堵塞者去之。

 

若瘀肉腐動,用豬蹄湯洗之。

 

如膿稠或痛,飲食如常,瘀肉自腐,用消毒與托裏藥相兼服之,仍用前二膏塗貼。

 

若腐肉已離好肉者,宜速去之。

 

如膿不稠不稀,微有疼痛,飲食不甘,瘀肉腐遲,更用桑柴灸之,亦用托裏藥。

 

若瘀肉不腐,或膿清稀不焮痛者,急服大補之劑,亦用桑木灸之,以補接陽氣,解散鬱毒。

 

常觀患疽稍重未成膿者,不用蒜灸之法,及膿熟不開,或待腐肉自去,則多致不救。

 

大抵氣血壯實,或毒少輕者,可假藥力,或自腐潰。

 

若怯弱之人,熱毒中隔,內外不通,不行鍼灸,藥無全功矣。

 

此證若膿已成,急宜開之,否則重者潰通臟腑,腐爛筋骨,若使透膈則不可治;輕者延潰良肉,難於收功,因而不斂者多矣。

 

●又,諸補治法曰:若腫焮作痛,寒熱作渴,飲食如常,此形氣病氣俱有餘也,先用仙活命飲,後用托裏消毒散解之。

 

漫腫微痛,或色不赤,飲食少思,此形氣病氣俱不足也,用托裏散調補之。

 

不作膿或膿成不潰,陽氣虛也,托裏散倍加肉桂,參,耆。

 

膿出而反痛,或膿清稀,氣血俱虛也,八珍湯。

 

惡寒形寒或不收斂,陽氣虛也,十全大補湯。

 

晡熱內熱或不收斂,陰血虛也,四物加參,朮。

 

作嘔欲嘔或不收斂,胃氣虛也,六君家炮薑。

 

食少體倦或不收斂,脾氣虛也,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

 

肉赤而不斂,血熱也,四物加山梔,連翹。

 

肉白而不斂,脾虛也,四君加酒炒芍藥,木香。

 

小便頻數者,腎陰虧損也,加減八味丸。

 

大抵瘡毒勢甚,若妄用攻劑,怯弱之人必損元氣,因而變證者眾矣。

 

●又,三證治法曰:若初患未發出,而寒熱疼痛,作渴飲冷,此邪氣內蘊也,仙方活命飲;若口乾飲熱,漫腫微痛,此元氣內虛也,托裏消毒散;若飲食少思,肢體倦怠,此脾胃虛弱也,六君子湯,加未應,加薑,桂。

 

其有死者,乃邪氣盛,真氣虛,而不能發出也,在於旬餘之間見之。

 

若已發出,用托裏消毒散;不腐潰,用托裏消毒散,如不應,急宜溫補脾胃。

 

其有死者,乃真氣虛而不能腐潰也,在於二旬之間見之。

 

若已腐潰,用托裏散以生肌,如不應,急溫補脾胃。

 

其有死者,乃真氣虛而不能腐潰也,在於二旬之間見之。

 

若已腐潰,用托裏散以生肌,如不應,急溫補脾胃。

 

其有死者,乃脾氣虛而不能收斂也,在於月餘見之。

 

此三證雖不見於經藉,余嘗治而歷驗者。

 

●<千金方>灸法:治發背已潰未潰者。

 

用淡豆豉以水和搗成硬泥,依腫大小作餅,三四分厚,如已有瘡孔,勿置瘡孔上,但四布豆餅,列艾其上灸之,使微熱,勿令破肉,如熱痛急,少起之,日灸二度,如先有瘡孔,孔出汁即瘥。

 

●驗透膈法:凡背疽大潰,欲驗穿透內膜者,不可用皂角散嚏法。

 

但以紙封患處,令病者用意呼吸,如紙不動者,未穿透也。

 

倘用取嚏法鼓動內膜,則反致穿透,慎之,慎之!

 

●都憲周弘岡背患疽,腫而不潰,脈大而浮,此陽氣虛弱而邪氣壅滯也,用托裏散倍加參,耆,反內熱作渴,脈洪大鼓指。

 

此虛火也,用前散急加肉桂,脈證頓退,仍用托裏而愈。

 

若以為熱毒而用寒藥則誤矣。

 

上舍張克恭患此,內服外敷皆寒涼敗毒,遍身作痛,欲嘔少食,晡熱內熱,惡寒畏寒。

 

余曰:遍身作痛,營衛虛而不能營於肉裏也;欲嘔少食,脾胃虛寒而不能消化飲食也;內熱晡熱,陰血內虛而陽氣陷於陰分也;惡寒畏寒,陽氣虛弱而不能衛於肌肉也,此皆由脾胃之氣不足所致。

 

遂用補中益氣湯,諸證漸退;更以十全大補湯,腐肉漸潰;又以六君子湯加芎,歸,肌肉頓生而愈。

 

府庠彭碧溪患腰疽,服寒涼敗毒之藥,色黯不痛,瘡頭如鋪黍,背重不能安寢,耳聵目白,面色無神,小便頻澀,作渴迷悶,氣粗短促,脈浮數重按如無。

 

余先用滋水之藥一劑,少頃,便利渴止,背即輕爽。

 

乃砭出瘀血,以艾半斤許明灸患處,外敷烏金膏,內服參,耆,歸,朮,肉桂等藥,至數劑,元氣稍復。

 

自疑肉桂辛熱,一日不用,手足並冷,大便不禁。

 

仍用肉桂及補骨脂二錢,肉豆蔻一錢,大便復常,其肉漸潰,更用當歸膏以生肌肉,八珍湯以補氣血而愈。

 

上舍蔡東之患此,余用托裏之藥而潰,瘡口尚未全斂,時值仲冬,且兼欬嗽。

 

余曰:瘡口未斂,脾氣虛也;欬嗽不止,肺氣虛也,法當補其母。

 

一日與之同宴,見忌羊肉,余曰:補可以去弱,人參,羊肉之類是也,最宜食之。

 

遂每日不徹,旬餘而瘡斂,嗽亦頓愈矣。

 

一男子年逾五十,患發背,色紫腫痛,外皮將潰,寢食不安,神思甚疲,用桑柴灸患處出黑血,即鼾睡,覺而諸證如失,服仙方活命飲二劑,又灸一次,膿血皆出,更進二劑,腫痛大退,又服托裏消毒散數劑而斂。

 

夫瘡勢熾甚。

 

本宜峻劑攻之,但年老血氣衰弱,況又發在肌表,若專於攻毒,則胃氣先損,必反誤事。

 

薛按。

 

●予長男於二周患背疽,治按在腫瘍條中。

 

新按。

評分

參與人數 1龍幣 +5 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16 05:48 , Processed in 0.08105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