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善惡逆順四】
●癰疽證有五善七惡,不可不辨。
凡飲食如常,動息自寧,一善也。
便利調勻,或微見乾澀,二善也。
膿潰腫消,水漿不臭,內外相應,三善也。
神彩精明,語聲清亮,肌肉好惡分明,四善也。
體氣和平,病藥相應,五善也。
七惡者,煩躁時嗽,腹痛渴甚,眼角向鼻,瀉利無度,小便如淋,一惡也。
氣息綿綿,脈病相反,膿血既泄,腫焮尤甚,膿色臭敗,痛不可近,二惡也。
目視不正,黑睛緊小,白睛青赤,瞳子上視,睛明內陷,三惡也。
喘粗短氣,恍惚嗜臥,面青唇黑,便污,未潰肉黑而陷,四惡也。
肩背不便,四肢沉重,已潰青黑,筋腐骨黑,五惡也。
不能下食,服藥而嘔,食不知味,發痰嘔吐,氣噎痞塞,身冷自汗,耳聾驚悸,語言顛倒,六惡也。
聲嘶色敗,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腫,七惡也。
五善者病在腑,在腑者輕;七惡者病在臟,在臟者危也。
●齊氏曰:病有證合七惡,皮急緊而如善者,病有證合五善,而皮緩虛如惡者,夫如是,豈淺識之所知哉。
然五善并至,則善無加矣,七惡并至,則惡之極矣。
凡五善之中,乍見一二善證,瘡可治也;七惡之內,忽見一二惡證,宜深懼之。
大抵瘡疽之發,虛中見惡證者不可救,實證無惡候者自愈。
又凡膿潰之後而煩疼不徐,診其脈洪數粗散者難痊,微澀遲緩者易愈,此善惡之證於診候中亦可知也。
若發背腦疽及諸惡瘡,別有五逆之證者,白睛青黑而眼小,服藥而嘔,傷痛渴甚,膊項中不便,音嘶色敗者,是為五逆。
其餘熱渴利嘔,蓋毒氣入裏,臟腑之傷也,可隨證以治之。
出<外科精義>,宋齊德之著。
●陳氏曰:病有甚而致生,有微而致死,病證難辨死生,何從決乎?答曰:發背潰透內膜者死,未潰內陷,面赤唇黑便污者死。
煩悶者不治,潰喉者不治,陰患入腹者不治,入囊者不治,鬢深寸許者不治。
頤後一寸三分名銳毒,亦不治。
無此者生,流注雖多,療之必愈。
出<外科精要>,宋臨江陳自明著。
●<發揮>曰:大抵發背,腦疽,脫疽腫痛色赤者,乃水衰火旺之色,多可治;若黑若紫,則火極似水之象,乃其腎水已竭,精氣枯涸也,決不治。
又骨髓不枯,臟腑不敗者可治。
若老弱患此,瘡頭不起,或腫硬色夭,堅如牛領之皮,脈更澀,此精氣已絕矣,不可治,或不待潰而死。
有潰後氣血不能培養者亦死。
●立齋曰:瘡瘍之證有五善七惡,善者勿藥自愈。
惡者乃五臟虧損之證,多因元氣虛弱,或因膿水出多,氣血虧損;或因汗下失宜,營衛消鑠;或因寒涼剋伐,血氣不足;或因峻厲之治,胃氣受傷,以致真氣虛而邪氣實,外似有餘而內實不足。
法當純補胃氣,多有可生,不可因其證惡,遂棄而不治。
若大渴發熱,或泄瀉淋閉者,邪火內淫,一惡也,竹葉黃耆湯。
血氣俱虛,八珍湯加黃耆,麥冬,五味,山茱萸。
如不應,佐以加減八味丸煎服。
膿血既泄,腫痛尤甚,膿色敗臭者,胃氣虛而火盛,二惡也,人參黃耆湯。
如不應,用十全大補湯加麥冬,五味。
目視不正,黑睛緊小,白睛青赤,瞳子上視者,肝腎陰虛而目系急,三惡也,六味丸料。
如或陰中有火,加炒山梔,麥冬,五味。
如不應,用八珍湯加炒山梔,麥冬,五味。
喘粗短氣,恍惚嗜臥者,脾肺虛火,四惡也,六君加大棗,生薑。
如不應,用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
心火刑剋肺金,人參平肺散。
陰火傷肺,六味丸加五味子煎服。
肩背不便,四肢沉重者,脾腎虧損,五惡也,補中益氣湯加熟地,山藥,山茱萸,五味。
如不應,用十全大補湯加山茱萸,山藥,五味。
不能下食,服藥而嘔,食不知味者,胃氣虛弱,六惡也,六君子湯加木香,砂仁。
如不應,急加附子。
聲嘶色敗,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腫者,脾肺俱虛,七惡也,補中益氣湯加大棗,生薑。
如不應,用六君子湯加炮薑。
更不應,急加附子,或用十全大補湯加附子,炮薑。
腹痛泄瀉,欬逆昏憒者,陽氣虛,寒氣內淫之惡證也,急用托裏溫中湯,後用六君子湯加附子,或加薑,桂溫補。
此七惡之治法也。
此外更有潰後發熱惡寒作渴,或怔忡驚悸,寤寐不寧,牙關緊急,或頭目赤痛,自汗盜汗,寒戰咬牙,手撒身熱,脈洪大,按之如無,或身熱惡衣,欲投於水,其脈浮大,按之微細,衣厚仍寒,此血氣虛極,傳變之惡證也。
若手足逆冷,肚腹疼痛,泄利腸鳴,飲食不入,呃逆嘔吐,此陽氣虛,寒氣所乘之惡證也。
若有汗而不惡寒,或無汗而惡寒,口噤足冷,腰背反張,頸項強勁,此血氣虛極變痙之惡證也。
俱急用參,耆,歸,朮,熟地,附,桂之屬救之,間有可生者。
宋時齊院令雖嘗纂其狀而未具其因,皇明陶節菴雖各立一方亦簡而未悉,予故補其缺云。
又曰:前證善者,乃五臟未傷,病微邪淺,使能慎起居,節飲食,則勿藥自愈。
惡者,乃五臟虧損之證,前哲雖云不治,若能補其脾胃,固其根本,多有可生者,豈可以其惡而遂棄之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