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92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馮氏錦囊秘錄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疝症大小總論合參】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9-6 13:42: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馮氏錦囊秘錄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疝症大小總論合參

 

疝症大小總論合參

 

《經》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總諸陰之會,故諸種疝症,無不由任脈為之原,諸經為之派耳。)

 

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

 

(既上衝心,又不得大小便,能上而不能下也。)

 

肝所生病為狐疝,(臥則入腹,立則出腹入囊,似狐之晝出穴而溺,夜入穴而不溺,故名狐疝也。

 

蓋環陰器,上抵少腹者,乃肝經之部分,是受疝之處也。

 

一切疝證,非肝木受邪,即肝木自病,此言狐疝,乃肝經自病也。)

 

三陽為病,發寒熱其傳為癲疝,(三陽者,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足少陽膽也。

 

小腸膀胱皆在下部,膽與肝為夫婦,且支脈出氣街,繞毛際,故三陽皆能病疝也。

 

 者,頑痹不仁,睪丸腫大如升如斗者是也。 )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

 

(黃脈,土脈也。

 

肝木乘脾,故大而虛也。

 

厥者,逆也,言厥逆上升也。

 

肝部應春,於象為木,皆主上升,怒則氣上,故為厥疝。 )

 

脾傳之腎,病名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

 

(脾受所不勝之邪,傳於所勝,則脾失運化之常。

 

又遇寒水之藏,則稽留成有形之瘕,瘕者,即方書所云狀如黃瓜者是也。

 

有氣不得申曰冤,氣聚而痛白精自出。

 

《經》曰:寸口脈沉而弱,疝瘕少腹痛。

 

又曰:脈急者,疝瘕少腹痛。)

 

足陽明之筋病, 疝,腹筋急;又曰:肝脈滑甚,為 疝。

 

(既曰足陽明病 疝,又曰肝滑為 疝,則知此證肝木乘胃也。

 

 者,裡大膿血甚,則下膿血也。)

 

脾脈微大為疝氣,滑甚為 癃;又曰:腎脈滑甚為 癃。

 

(內則裹膿血,外則小便閉,名曰 癃疝,此亦脾邪傳腎也。)

 

張子和曰:凡遺尿癃秘,陰痿胞痹,精滑白淫,皆男子之疝也。

 

血涸不月,足咽乾癃秘,小腹有塊,前陰突出,後陰痔核,皆女子之疝也。

 

但女子不名疝而名瘕。

 

疝者,是陰氣積於內,復為寒氣所襲而發,故《素問》以下論疝,皆以為寒,然不可單論曰寒,蓋雖為寒鬱而作,亦出醉飽無度,內蒸濕熱,痰積流於厥陰,木性急速又為寒束,是以痛甚,症雖見於腎病,實本乎肝,厥陰肝脈絡於陰器耳。

 

可見內積濕熱,鬱於中,外被寒鬱束於外,且有痰飲食積,死血鬱結為病,故謂專主肝經,而與腎絕無相干也。

 

其候睪丸牽引少腹,或無形無聲,或有形如瓜,有聲如蛙,激搏而痛,無有定處,不堪忍者是也。

 

其症有七,寒、水、血,氣、狐、筋是也。

 

寒疝者,厥陰經中受寒,故筋攣卵縮,其狀囊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肖,或控睪丸而痛,此必得之於久坐濕地,寒氣鬱於外也。

 

水疝者,囊腫痛而狀如水晶,陰汗時出,癢搔而出黃水,小腹按之而作水聲,此必得之於醉酒房勞,汗出遇風,濕熱乘虛,流結囊中,二便脹秘不通也。

 

 疝者,陰囊脹大如升斗,不癢不痛,此因感受濕氣,是以陰核氣結,亦有 痛者。

 

血疝者,狀如黃瓜,在於小腹兩傍,橫骨兩端,俗名便癰,此乃得之重感春夏大燠勞動,使內氣血流溢,滲入脬囊,結成癰腫也。

 

氣疝者,上連腎區,下及陰囊,是或號哭忿怒,氣鬱急迫而脹疼,此必因父精怯陰痿,強力入房成胎,乃胎病也。

 

狐疝者,其狀如瓦,臥則入腹,行則乃出。

 

筋疝者,陰莖腫脹,或潰膿而痛,裡急筋縮,或莖中痛,痛極則癢,或陰不收,白物如精,而隨溺出,此得於房勞,或邪術所致也。

 

更有木腎者,蓋心火下行,腎水自溫,真陽下降,腎氣自和,既溫且和,焉有木強者哉!此因嗜欲內戕腎虛,以致陰陽水火不接,乃沉寒脹大而痛硬也。

 

然五臟皆有疝症,故曰:腎脈大急沉為腎疝,肝脈大急沉為肝疝,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脾疝,三陽者,足太陽膀胱也。

 

三陰者,足太陰脾經也。

 

蓋太陽受寒,血則凝而為瘕,太陰受寒,氣則聚而為疝,故血為瘕,疝為氣,間亦有氣血相兼者,於此可見五臟之各有疝也。

 

在小兒多因啼怒不止,有動陰氣閉擊於下,結聚不散而得之,或因胎婦啼泣過傷,令兒生下,小腸氣閉,亦變此候,凡虎口紋赤者為胎疝,紋青者是啼怒所致也。

 

更有陰腫者,是因少陰之經不足,而風冷乘之,少陰之經通於陰,風冷與血氣相搏,故結聚成腫,及夫啼怒不止,氣閉於下,加以水濕外襲,亦令陰腫。

 

更有外腎膚囊赤腫通明,及女陰戶腫脹而痛者,皆心火移熱於膀胱,如光浮而不燥不痛者,此肝虛不能疏達也。

 

若陰丸偏腫,結聚一邊,獨大極痛者,此名偏墜,非怒氣傷肝,即寒束內熱,或被暑邪所侵,傳注膀胱,侵凌外腎也。

 

是症專主肝經,治法風則散之,寒則溫之,暑則解熱,濕則滲水,驚怒則調其心氣,氣水相搏,則行其小便,然未有不內因氣結,外因寒濕,故寬小腸之氣,及溫暖疏風滲濕,皆所必要。

 

《經》以任脈為病,而結七疝,總言病之原也。

 

所云:沖狐 厥瘕 癃,分言疝之狀也。

 

巢氏強分厥 寒氣盤 野狼之七種,宜張子和非之曰:此俗工所立,謬名是矣。

 

反其立論,但辨陰器專屬肝經受病,與小腸膀胱腎絕不相干,又分寒水筋血氣狐之七名,此其謬與巢氏無異矣,不知《內經》自有七疝,而任脈為七疝之原,疝為筋病,皆挾肝邪則可,若言止在厥陰,不幾與經相反耶,學人當以《內經》為正,不得惑於多歧,大抵寒則多痛,熱則多縱,濕則腫墜,虛者亦然,在血分者不移,在氣分者多動也。

 

蓋睪丸有兩,左丸屬水,水生肝木,木生心火,三部皆司血,統納左之血者,肝也。

 

右丸屬火,火生脾土,土生肺金,三部皆司氣,統納右之氣者,肺也。

 

故諸寒收引則血泣而歸肝,下注於左丸,諸氣憤鬱,則濕聚而歸肺,下注於右丸,且睪丸所絡之筋,非盡由厥陰,而太陰陽明之筋,亦入絡也。

 

故患左丸者,痛多腫少,患右丸者,痛少腫多也。

 

丹溪以疝始於濕熱,蓋大勞則火起於筋,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大怒則火起於肝,火鬱之久濕氣便盛,濁液凝聚,並入血隊,流於厥陰,肝性急速,為寒所束,宜其痛甚,此亦補前人之未備。

 

或東南因此而感者多,亦未可守為規則也。

 

又有身體發熱,耳後急生 腮,紅腫脹痛,肋病將退,而睪丸忽脹,一丸極大一丸極小,似乎偏墜,而實非,蓋耳傍乃少陽膽經之分,與肝經相為表裡,少陽感受風熱,而遺發於肝經也。

 

又陰囊大,而陰莖反縮於內,小便淋漓,行履滯礙,乃膀胱氣也。

 

蓋腎與膀胱為表裡,腎不能藏,為邪所客,遺於膀胱,小便滲入腎囊耳,宜滲利之。

 

有陰莖全縮不見,而陰囊光腫不痛,此因肝氣虛損,不能舒達也,宜溫補之。

 

小兒偏墜,多因食積不消,脾濕下行,流入肝部。

 

婦人小腹旁逼近陰處,並結脹痛,或皮內頂起如鵝子大,乃寒氣聚於厥陰所致,小腹受寒,其病即發,是謂陰疝,女子前陰突出,後陰痔核,皆疝類也。

 

但不謂之疝,而曰瘕。

 

凡疝雖因虛而得,不可驟補,蓋留而不行,其病則實,必先疏所蓄之邪,後定補益,或補而兼溫,則散而不滯矣。

 

古人用五苓散,內加行氣之藥,蓋豬苓澤瀉,分理陰陽,以和心與小腸之氣,白朮既滲腰臍間濕與死血,又助中氣,以佐營運藥力,茯苓淡滲而利膀胱水,桂能伐肝邪,而溫散通行,茴香治小腸之氣,金鈴子、橘核去膀胱之滯,檳榔下氣開導,少加木通,以道小腸之火,立方之工穩極矣。

 

蓋疝症未有不因內虛外襲,然必先疏泄其氣,所謂通則不痛,若驟加補益,攻心人腹變成危症。

 

疝屬肝經濕熱,為外寒所鬱,則氣不得通,而痛甚是矣。

 

然《經》曰:壯者氣行則已,怯者著而成病。

 

實由腎氣憊甚,酒色無度,滲利不及,以致濁氣下流厥陰之分,或遇寒,或勞碌,則痛發作,有時乃濕熱為標,而腎虛為本,故丹溪用參術兼補也。

 

大凡疝症,不斷房事,與濃味酒面,則不可治,疝症始於濕熱在經,鬱遏至久,又感外寒濕熱,被鬱而作痛,若只作寒論,恐有未盡。

 

古方以烏頭、梔子等分,加鹽酒煎服之,名梔附湯,其效亦速,後因此方隨症加減,無有不應,須分濕熱多少而治之。

 

丹溪曰:烏頭治外束之寒,梔子治內鬱之熱,則內熱外寒之理昭然矣,況二物皆下焦之藥,梔子為烏頭所引,則勢下急速,不容少緩於胃中矣。

 

若按之痛止者,尤屬虛寒,須加肉桂,以薑汁丸服,若速欲定痛,用枳核,山楂核,荔枝核,川楝子,吳茱萸,各炒為末,白湯調服。

 

心肺在上屬陽,腎肝在下屬陰。

 

腎者,肝之母。

 

肝者,腎之子。

 

腎肝同病,乙癸同源也。

 

故凡肝經有病,必推化源,於腎如疝,為足厥陰肝經病,其脈環陰器,抵小腹控睪丸,而痛者,皆肝之所屬也。

 

而《素問》又云:腎脈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則疵未嘗不本於腎經為病者何?丹溪乃曰:疝主肝經,與腎經絕無相干,夫腎水臟也。

 

膀胱為之腑,膀胱為寒水所化,疝本寒濕之氣所感,以寒召寒,其邪最速,而腎與膀胱為表裡。

 

《經》云:諸寒收引,皆屬於腎,故疝之攣急,而上衝心胃者,正腎邪之為病也。

 

今人病疝,一有房勞,則其病便發而不止,故《聖濟錄》云:嗜欲勞傷,腎水涸竭,無以滋榮,肝氣則留滯內結,發為陰疝,是疝之發於腎虛者多矣。

 

若以腎經絕無相干為論,而治法不從化源,日以伐肝疏導從事,則病愈劇而難療,更有下部稍受微寒,即發者,喻嘉言,所謂地氣上攻也。

 

投以大劑參術薑桂而安然,此濁陰之氣結聚少腹,則陰盛極矣。

 

切勿兼用四物補陰之藥而護之,益增其病矣。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6%AE%E6%B0%8F%E9%8C%A6%E5%9B%8A%E7%A7%98%E9%8C%84/22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1 龍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8 18:55 , Processed in 0.093752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