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三十九人集婦人規下產後類產後發熱四九】
●產後發熱,有風寒外感而熱者,有邪火內盛而熱者,有水虧陰虛而熱者,有因產勞倦虛煩而熱者,有去血過多頭暈悶亂煩熱者,諸證不同,治當辨察。
●產後有外感發熱者,蓋臨盆之際,多有露體用力,無暇他顧,此時或遇寒邪,則乘虛而入,感之最易,若見頭疼身痛,憎寒發熱,或腰背拘急,脈見緊數,即產後外感證也。
然此等外感,不過隨感隨病,自與正傷寒宿感者不同,故略加解散即自痊,可勿謂新產之後不宜表散,但當酌其虛實而用得其宜耳。
凡產後感邪,氣不甚虛者,宜三柴胡飲。
若氣虛脾弱而感者,宜四柴胡,五柴胡飲。
若肝脾腎三陰不足而感者,宜補陰益氣煎。
若虛寒之甚者,宜理陰煎。
若產婦強壯氣實而感者,宜正柴胡飲。
若兼內火盛而外邪不解者,宜一柴胡飲。
若風寒俱感,表裏俱滯者,宜五積散。
●產後有火證發熱者,但外感之熱多表,火證之熱多在裏。
此必以調攝太過,或時令熱甚,或強以酒,或誤用參,朮,薑,桂大補之藥,或過用炭火,或窗牖太密,人氣太盛,或氣體本實而過於動作,凡屬太過,皆能生火。
火盛於內,多見潮熱內熱,煩渴喜冷,或頭痛多汗,便實尿赤,及血熱妄行,但無表證,脈見緩滑不緊而發熱者,便是火證,宜清化飲,保陰煎之類主之。
若本元不虛,或火之甚而勢之急者,即徙薪飲,抽薪飲亦所常用,不必疑也。
●產後有陰虛發熱者,必素稟脾腎不足,及產後氣血俱虛,故多有之。
其證則倏忽往來,時作時止,或晝或夜,進退不常,或精神困倦,怔忡恍惚,但察其外無表證,而脈見弦數,或浮弦豁大,或微細無力。
其來也漸,非若他證之暴至者,是即陰虛之候,治當專補真陰,宜小營煎,三陰煎,五陰煎之類,隨宜主之。
若陰虛兼火而微熱者,宜一陰煎。
若陰虛兼火之甚而大熱者,宜加減一陰煎。
若陰虛火盛,熱而多汗者,宜當歸六黃湯。
若陰中之陽虛,火不歸源而熱者,宜大營煎,理陰煎,右歸陰之類主之。
若血虛陽不附陰,煩熱作渴者,宜人參當歸湯。
若氣血俱虛,發熱煩躁,面赤作渴,八珍湯,十全大補湯。
若熱甚而脈微者,宜急加桂,附,或認為火,則禍在反掌。
●產後有去血過多發熱者,其證必煩渴短氣,頭痛頭暈,悶亂內熱,是亦陰虛之屬,宜人參當歸湯主之。
●立齋曰:大凡元氣虛弱而發熱者,皆內真寒而外假熱也,但用六君或補中益氣加炮薑溫補脾氣,諸證自退。
若四肢畏冷,急加附子。
凡新產陰血暴傷,陽無所附而外熱,宜用四物,炮薑,補陰以配陽。
若因誤服寒涼剋伐之劑而外熱,此為寒氣格陽於外,宜用四君子加薑,桂,如不應,急加附子。
若或肌膚發熱,面目赤色,煩渴引飲,此血脫發躁,宜用當歸補血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