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3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馮氏錦囊秘錄雜症大小合參卷九方脈暑門合參】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9-4 10:10: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馮氏錦囊秘錄雜症大小合參卷九方脈暑門合參

 

方脈暑門合參

 

暑為陽邪,心屬離火,故暑先入心,從其類也。

 

六月暑氣盡出於地上,此氣之浮也。

 

《經》曰:夏氣在經絡,長夏氣在肌肉,表實裡必虛,氣熱則走泄,故《經》曰: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然盛熱之氣著人,有冒、有傷、有中,三者有輕重之分,虛實之辨。

 

若腹痛水泄者,胃與大腸受之,惡心者,胃口有痰飲也,此所謂冒暑也,可用黃連香薷飲為主,隨症加減。

 

蓋黃連退暑熱,香薷消蓄水,若身熱頭疼,躁亂不寧,或身如針刺者,此熱傷在肉分,為傷暑也,當以白虎東加柴胡。

 

如氣虛者加人參。

 

若咳嗽寒熱,盜汗不止脈數者,熱在肺經,為中暑也。

 

此乃盛火乘金,急治則可,遲則不救,宜用天水散之類,卻暑清肺,或生脈飲加減主之。

 

東垣論暑症,同冬月傷寒,傳變為症不一,彼為寒邪傷形,此則暑熱傷氣。

 

若元氣虛甚,有一時不救者,與傷寒陰毒,頃刻害人實同也。

 

脈盛身熱,謂之中熱,乃有餘之症,其候頭疼壯熱,大渴引飲,宜清涼之劑。

 

脈虛身熱謂之中暑,乃不足之症,其候頭痛惡寒,形面拘垢,宜用溫散之劑。

 

甚有陰寒之極者,法當補陽氣為主,先哲大用薑附,此《內經》舍時從症之法也。

 

若香薷飲者,乃散陽氣導真陰之劑,時珍曰:香薷乃是夏月解表之藥,猶冬月之用麻黃。

 

若氣虛房勞用之,反成大害。

 

長夏炎蒸,濕土司令,故暑必兼濕。

 

凡兒便秘煩渴,或吐或利者,以濕盛則氣不得施化也。

 

故治惟宜扶脾和胃,以助施化,濕自散矣。

 

暑風者,夏月卒倒,不省人事者是也。

 

有因火者,有因痰者。

 

夫火,君相二火也;暑,天地二火也,內外合而炎爍,所以卒倒也。

 

痰乃人身之津液,因暑氣鼓激而為痰,礙塞心之發道,手足不知動躡而卒倒也。

 

如人實者,二症皆可用吐。

 

《經》曰:火鬱則發之。

 

吐即發散也,吐醒後,可用清劑調治,切不可飲以冷水及臥濕地,閉絕三焦流通之氣,為害不小。

 

注夏者屬陰,而元氣不足。

 

凡夏初春末頭疼腳軟,食少體熱者是也,宜補中湯,去升柴加炒柏白芍主之。

 

天時至於夏,天道南行,屬火而熱,在人則心應之。

 

然寒則傷形,熱則傷氣,人與天地同一橐龠。

 

夏月天之陽氣,浮於地表,人之陽氣,浮於肌表,況被盛暑所傷,膚腠疏豁,氣液為汗,發泄於外,是表裡之氣俱虛矣。

 

不善攝生者,暑熱傷於外,生冷戕於中,若之何而能運化也。

 

是以水穀停積而為濕熱,發為嘔吐,為泄瀉,甚則吐瀉俱作,而揮霍亂也。

 

若不即病,則濕熱怫鬱於內,他日為瘧為痢之所由也。

 

人謂伏陰在內者,陰字有虛之義。

 

若作陰冷,其誤甚矣。

 

暑為陽邪,故蒸熱;暑必兼濕,故自汗;暑濕於心則煩,於脈則渴,於脾則吐利,上蒸於頭,則重而痛。

 

暑能傷氣,故倦怠。

 

夏至日後病熱為暑,暑者,相火行令也,人感之,自口齒而入,傷心包絡之經,暑喜傷心故也。

 

其脈虛或浮大而散,或弦細芤遲,蓋熱傷氣,則氣消而脈虛弱,治法大略宜清心,利小便,補真氣為要。

 

熱渴者,並宜滋水,蓋渴則陽氣內伐,熱含於腎,令人骨乏無力,總由火盛則金病,水衰腎與膀胱俱竭之狀,當急救之,滋肺氣以補水之上源,所以有生脈散,既扶元氣,復保肺生津耳。

 

一凡行人或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者,為中 ,是動而得之,陽症也。

 

其病必苦頭痛,發燥熱而惡熱,捫之肌膚則火熱,而汗大泄,無氣以動,大渴引飲,乃天熱外傷元氣也,宜清暑益氣,用香薷、黃連、扁豆、人參、黃 、五味、知母、石膏之類。

 

若吐瀉脈沉微者,不可用涼藥。

 

一凡無病之人,或避暑熱,納涼於深堂大廈,涼台冷館,大扇風車得之者,是靜而得之,陰症也。

 

其病必頭痛惡寒,身形拘急,肢節疼痛而心煩,肌膚大熱而無汗,此為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宜辛溫之劑以解表解寒,發起陽氣,散水和脾則愈,用濃朴、紫蘇、干葛、藿香、羌活、蒼朮之類,此名為中暑,實亦傷寒之類耳。

 

若外既受寒,內復傷冷,則於前藥再加乾薑、縮砂、神麯之類,此非治暑也,治因暑而致病者也。

 

一既傷暑熱,復傷生冷,當此陽外陰內之時,復犯外熱內寒之症,尤宜先治其內,溫中消食,次治其外,清暑補氣,仍以理脾為主,而於前陰陽二條內,相兼取用,蓋夏月陽氣浮外,陰氣伏內。

 

若飲食勞倦,內傷中氣,或酷暑勞役,外傷陽氣者,常多患之,法當調補元氣,佐以解暑。

 

若陰寒之症,宜用大順散,桂附大辛熱之藥,此《內經》舍時從症之良法,令人患暑症歿,而手足指甲青黯,此皆不究其因,不溫其內,泛用香薷飲之類所誤,夫香薷飲乃散陽氣導泄真陰之劑也,有是症而服之,斯為對症。

 

若未患暑病先服預防,適所以招暑也。

 

加人元氣素虛,或房勞過度,而飲之者為禍尤甚。

 

若欲預防,惟生脈散為夏令最宜。

 

風寒濕皆地之氣,系濁邪,所以俱中足經,暑乃天之氣,系清邪而且屬火,所以多中手少陰心經,其症多與傷寒相似,但傷寒初病,未至煩渴,暑初病即渴,傷寒脈必浮盛,暑脈虛弱,為不同耳。

 

暑乃六氣之一,即天上火,惟此火可寒水折之,非比爐中火、龍雷火也。

 

然暑傷心,心屬南方火,從其類也。

 

小腸為心之腑,利心經暑毒,使由小腸出,故青蒿、香薷為要藥。

 

暑病不得發汗者,蓋暑熱傷氣,汗為心液,汗多亡陽耳。

 

有因傷暑,極飲冷水,或醫者過投冷劑,致吐利不止,外熱內寒,煩躁多渴,甚欲裸形,狀如傷寒,此陰盛格陽,宜用溫藥香薷飲,加附子,或五苓湯佳,妙在肉桂,並宜冷服。

 

蓋三伏之中,傷寒發熱,與傷暑發熱,症候相似,而治天淵,辨認不真,禍如反掌。

 

《經》曰: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夫寒傷形,不傷氣,所以脈盛。

 

熱傷氣不傷形,所以脈虛。

 

且心主脈,肺朝百脈,肺旺則四臟之氣皆旺,肺虛則脈絕短氣也。

 

傷寒發熱,寒邪傷衛,邪客於表,故無汗,屬有餘症,主治在外。

 

傷暑發熱,熱邪傷榮,元氣有傷,故多汗,為不足症,主治在內。

 

總暑熱之邪,易傷元氣,況腹中陽虛,陰伏在內,故聖人立法,未有罔顧天元之真氣為主。

 

有因冒暑,吐極胃虛,百藥不入,粒米不受,病甚危篤,急用人參一錢,黃連五分,薑汁炒焦,糯米一撮。

 

水煎一小鐘,候冷,茶匙徐徐潤下,少頃再入一匙,得數匙不吐,盡一小杯,便可投藥食矣。

 

若脈沉遲微細,手足厥冷者,又宜溫補,以熱藥冷凍飲料之法,則黃連又所禁用矣。

 

四月屬已,五月屬午,火太旺則金衰。

 

六月屬未土,太旺則水衰,故在夏候,宜滋養金水二臟為主,蓋腎水藉肺金以補其不足,今當金水兩衰,子母俱困,故古人於夏月獨宿淡味,兢兢業業,意有在也。

 

十月屬亥,十一日屬子,正火氣潛藏,必養其本,然之真,以助來春生發之氣,且春末夏初,無頭疼腳軟諸病,故《經》曰:冬藏精者,春不病溫。

 

人當酷暑,則身中之陽,體天道浮越地表而難藏,百脈之陰感時令,樹木流津而莫斂,中氣疏泄而耗散,一陰來復,而始生,火太旺,則金水受傷,陽既虛則心脾俱困,衛生君子,可不謹諸。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6%AE%E6%B0%8F%E9%8C%A6%E5%9B%8A%E7%A7%98%E9%8C%84/17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1 龍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 09:46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