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雜症大小合參卷六方脈口唇病合參】
方脈口唇病合參(附呵欠)
口者,五臟六腑所貫通也,為脾之竅,臟腑之氣,皆由此出入。
若門戶小,臟腑有偏勝之疾,則口有偏勝之症,故肝熱口酸,心熱口苦,或口舌生瘡,脾熱口乾,肺熱口辛,腎熱口鹹,胃熱口淡或口臭。
更有因謀慮不決,肝移熱於膽,而口苦者,(蓋肝主謀慮,膽主決斷。
倘事或膽不決則害怒,膽汁上益而口苦。
)有脾胃氣弱,水乘土位,而口酸者;有膀胱移熱於小腸,而口糜潰爛者,然口舌生瘡,初起不可便用涼藥敷摻,恐寒凝不散,內潰奔走,久而難愈,必先用辛輕升散而後清涼,使鬱火達外,再視其所因而治之。
更有中氣不足,脾胃虛衰,不能斂納下焦陰火,被逼上炎,以致虛陽口瘡。
丹溪所謂:勞役過度,虛火上炎,游行無制,舌破口瘡者,又當從理中東加附子治之。
若作實熱,誤投涼藥,則所害不止口瘡矣。
口瘡者,上焦實熱,中焦虛寒,下焦陰火,各經傳變所致,當分別治之。
如發熱作渴飲冷,實熱也。
輕則用補中益氣,重則用六君子湯。
飲食少思,大便不實,中氣虛也,用人參理中湯。
手足逆冷,肚腹作痛,中氣虛寒,用附子理中湯,晡熱內熱,不時而熱,血虛也,用八物加丹皮、五味、麥冬。
發熱作渴吐痰,小便頻數,腎水虛也,用八味丸。
日晡發熱,或熱從小腹起,陰虛也。
用四物參術五味麥冬不應,則用加減八味丸。
若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見晝伏,不時而動,或無定處,或從腳起,乃無根之火也,亦用前丸及十全大補加麥冬五味,更以附子末,唾津調抹涌泉穴。
若概用寒涼,損傷生氣,為害匪淺!或問虛寒何以生口瘡,而反用附子理中耶?蓋因胃虛穀少,則所勝者,腎也。
水氣之逆而承之,反為寒中,脾胃衰微之火,被迫炎上,作為口瘡。
《經》曰:歲金不及,炎火乃行,復則寒雨暴至,陰厥乃格,陽反上行,民病口瘡是也,故用參術甘草,補其土,薑附散其寒,火得所助,則接引退舍矣。
《折衷》云:脾臟應腎,通口氣,脾口為合,足陽明胃之經,其脈挾口環唇,故脾胃受邪,則唇為之病,風則動,寒則緊,燥則干,熱則裂,氣鬱則生瘡,血少則澀而無血色。
然六腑之華,亦在唇。
《經》云:脾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者,倉稟之本,營之居也。
其華在唇,且肝脈、督脈、衝脈、任脈皆絡於唇,一有受邪,則唇為之病。
凡唇白者,主唾涎嘔逆,諸失血症也。
唇黃者,主脾受積熱也。
唇紅紫者,主蟲齒積痛也。
唇青者,主血虛,脾寒也。
唇紅者,主煩躁,渴飲也。
又有傷寒狐惑,上唇生瘡,蟲食其臟,下唇有瘡,蟲食其肝者。
然唇者,肌肉之本也。
人中平滿者,為唇反,唇反者,肉先死也。
《靈樞》曰: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為經絡之海,別而絡唇口。
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淡滲皮膚,生毫毛,婦人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也。
故衝任之脈,不榮口唇而須不生,宦者,去其宗筋陰器,傷其衝脈,血瀉不復,皮膚內結,唇口不榮,故須不生。
其有天宦者,天生陽氣不舉,不能御婦,未嘗被傷,不脫於血,然其須不生,何也?曰:此天之所不足也。
其衝任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唇口不榮,故須亦不生。
由此觀之,唇口不獨脾胃也。
呵欠者,脾胃中氣不足,精神勞倦所致也。
《經》曰:足陽明之脈,是動則病,振寒善伸數欠。
欠者,陽引而上陰引而下,乃精與神不相依,而陰與陽不相守也。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6%AE%E6%B0%8F%E9%8C%A6%E5%9B%8A%E7%A7%98%E9%8C%8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