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雜症大小合參卷五論五癇】
論五癇(兒科)
五癇,皆先天元氣不足而成,須以河車丸、八味丸、十全湯,久服方愈。
設泛行克伐,清熱化痰,復傷元氣,則必不時舉發,久而變危,多至不救。
故其所發,必在勞役惱怒之後,火升猝然仆倒,心雖為君王虛靈,至此有邪停滯,而靈氣不能為之用矣。
可見火起本於腎邪,滯在於心邪者,即火升水泛,非外入也。
治者可不以固腎為本,而調心為佐乎?癇者,惡病也。
總因血氣不斂,神志未全,有風邪所傷;有驚怪所觸;有浣衣夜露,純雌落羽所污;有乳哺失節,停滯結癖於經絡而氣不通。
書曰:蓄氣而作搐,結氣而成癇。
其症有五:一曰驚癇(俗名羊癇)驚癇者,心症也。
其狀神魂恍惚,叫號大震,面赤目瞪,吐舌露齒,心下煩躁,其脈洪緊。
二曰風癇(俗名犬癇),風癇者,肝症也。
直目上竄,手足拳攣,或作抽掣,屈指如計數,痰熱壅上,唇面皆青,其脈洪弦。
三曰食癇(俗名年癇),食癇者,脾症也。
胸膈脹悶,面色痿黃,眼睛直視,四肢不收,其脈浮緩。
四曰顛癇(俗名雞癇),顛癇者,肺症也。
面如枯骨,口吐涎沫,目白反視,心神昏亂、躁狂搖動,其脈微澀。
五曰尸癇(俗名豬癇),尸癇者,腎症也。
面黑而晦,振目視人口吐清沫,不動如尸,其脈則沉。
故小兒如有痰熱,胸膈煩悶,不欲乳哺,昏睡不安,常作驚悸,此即發癇之漸,須為預治,此皆論顛癇之癇症也。
又書曰:吐虛成慢驚,瀉虛成慢脾,吐瀉虛而成陰癇。
壯熱驚搐者,是為陽癇,慢驚眼必開,慢脾眼必閉,陰癇眼必半開半合,陽癇眼必半鮮半青而竄。
又曰:仰臥屬陽,覆臥屬陰,其病始發。
身體即熱,抽掣啼叫,面色光澤,脈浮在表者,為陽癇,病在六腑易治。
如始不發熱,口不啼叫,面色黯晦,手足青冷,而不抽掣,脈沉在裡者,為陰癇,病在五臟難療。
此又論夫驚癇之癇症也。
如面色變易不常,見人羞怕,此是挾邪怪耳。
然諸癇不能言者,是風傷於氣,致掩其音,或血滯於心,氣不通達,治者,當分陰陽寒熱,別臟腑虛實而治之。
如驚癇者,陽症也。
此因邪氣在心,血滯於竅,積驚成癇,治宜先為通行心經,調平心血,順氣化痰。
風癇者,陽症也。
此或汗出脫衣,風乘虛入,故抽掣等候,治宜先為散風。
食癇者,亦陽症也。
是因恣餐無度,或乳哺失調,停滯宿穢,結成乳癖於經絡,脾胃損傷,不能消化五穀,必大便酸臭,先寒後熱是也。
治先為之消食養脾,次各以定癇等劑主之。
如圖治不早,必傳五臟而為諸癇。
若肺癇,腎癇,又屬陰症,尤非易治,更不可投以寒劑。
如眉間青黑者,吐痢不止者,胸陷聲絕者,心下脹起者,並皆不治。
其癇初發,須觀其耳後高骨,必現青紋,紛紛如線,急與抓破出血,令兒啼叫數聲,使得氣通為妙。
然四肢柔軟,發而時醒者,謂之癇。
如四肢強硬,終日不醒,此又曰痙 ,而非癇也。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6%AE%E6%B0%8F%E9%8C%A6%E5%9B%8A%E7%A7%98%E9%8C%8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