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雜症大小合參卷四補中蓋氣湯】
補中蓋氣湯
治勞倦內傷,身熱心煩,頭痛惡寒,陽虛自汗,懶言惡食,或喘或渴,或氣虛不能攝血,脈洪大無力,或微細軟弱,或瘧痢脾虛,久不能愈,一切清陽下陷,中氣不足之症,或虛人感冒風寒,不勝發表者,宜以此代之。
(中者,脾胃也。
臟腑肢體皆稟氣於脾胃,飢飽勞役,脾胃有傷,則眾體無以稟氣而皆病矣。
陽氣下陷則陰火上乘,故熱而煩非實熱也。
頭者,諸陽之會,清陽不升則濁氣上逆,故頭痛。
其痛或作或止非如外感頭痛不休也。
陽虛不能衛外,故惡寒自汗。
氣虛故懶言。
脾虛故惡食,脾胃虛則火上於肺,故喘。
金受火克,不能生水,故渴。
脾虛不能統血,則血妄行而吐下,清陽下陷則為瀉痢。
氣血兩虛則瘧不止。
總皆中氣不足,變現諸症也。)
黃芪(一錢五分,炙) 人參 炙甘草 歸身 白朮(土炒,各一錢) 陳皮(五分) 升麻柴胡(各三分) 薑棗水煎服。
勞倦傷脾,心火乘土,而肺金受邪,脾胃一虛,肺氣先絕,肺者,氣之本,黃 補肺固表為君;脾者,肺之本,人參、甘草補脾益氣,和中瀉火為臣;白朮燥濕強脾,當歸和血養陰為佐;升麻以升陽明清氣,柴胡以升少陽清氣,陽升則萬物生,清升則濁陰降;加陳皮者,以通利其氣,生薑辛溫大棗甘溫,用以和營衛,開腠理,致津液諸虛不足,先建其中。
中者何?脾胃是也。
《經》曰:勞者溫之。
溫能除大熱。
大忌苦寒之藥,以傷胃土耳。
大抵人年五十以後,降氣常多,升氣常少,秋冬之令多,春夏之令少。
若氣稟素弱,內傷元氣,清陽陷遏,並宜此藥活法治之。
脾為坤土,以應地氣,地氣升而發陳之令布,天氣降而肅殺之令行,勞倦傷脾,土虛下陷。
《經》曰:交通不表,名木多死,白露不下,菀稿不榮。
此言肅殺成否之象,人應之,則變症百出,未央絕滅。
東垣先生深達造化,故立溫和之利,溫和者,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但以升麻提脾之右陷者,從右而升;柴胡提肝之左陷者,從左而升。
地既上升,天必下降,二氣交通,乃成雨露,此氣行而生氣不竭矣。
治勞傷者,可不如是耶!古方黃 一錢,其余三分五分,立齋常用參 各錢半,白朮當歸各一錢,陳皮五分,升柴各三分,進退加減,神應無窮。
如病甚者,參 或三錢、五錢,隨症加用。
脾胃喜甘而惡苦,喜補而惡攻,喜溫而惡寒,喜通而惡滯,喜升而惡降,喜燥而惡濕,此方得之,但用之於脾胃中元陽之氣不足極當。
若用之於脾胃中元陰之氣不足,則恐不能相宜。
蓋氣藥多而血藥少,且有升提味辛之品,陰虛者,浮火易升,虛氣易逆耳。
古今稱補中益氣湯,為萬世無窮之利。
其義云河?此發前人之所未發,繼仲景、河間而立,意深遠矣。
世人一見發熱,便以外感風寒暑濕之邪,非發散邪從何解?又不能的見風寒暑濕,對症施治,乃通用解表之劑,如九味羌活湯、敗毒散、十神湯之類,甚有涼膈、白虎,雜然並進,因而致斃者多矣。
東垣深痛其害,創立此方,以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內傷者多,外感者,間或有之。
縱有外邪,亦是乘虛而入,但補其中,益其氣,而邪自退,不必攻邪,攻則虛者愈虛,而危亡隨其後矣。
倘有外感而內傷不甚者,即於本方中,酌加對症之藥,而外邪自退,所謂仁義之師,無敵於天下也。
至於飲食矢節,勞役過度,胃中陽氣自虛,下陷於陰中,而發熱者,此陽虛自病,誤作外感而發散之,益虛其虛矣。
為害豈淺哉!又有一種內傷真陰而發熱者,與內傷陽氣相似,此當填補真陰,心肺在上,腎肝在下,脾胃處於中州,為四臟之主氣者,中焦無形之氣,所以蒸腐水穀,升降出入,乃先天之氣,又為脾胃之主,後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氣不行,是方蓋為此氣因勞而下陷於腎肝,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故用升麻使由右腋而上,用柴胡使由左腋而上,非藉參之功,則升提無力,所以補益後天中之先天也。
升而降,降而升,務使氣血和平而已,故陷而降,固不可有升無降,亦不可所謂有春夏而無秋冬,有生發而無收藏矣。
東垣一部《脾胃論》,俱以補中益氣湯為主,無非培人後天元氣之本,顧元氣為生身之精氣,而實祖於胃,故胃氣有穀氣、榮氣、衝氣、陽氣之別,要皆元氣之異稱,而此氣又根乎先天生氣之氣,少火生氣,即為真陽之氣。
元氣即是火,火即是元氣,乃為主人立命之本,此火寄於腎肝,根乎相火相火者,因君火不主令,而代君以行,故曰:札火以位,則此火本非邪火。
何得謂元氣之賊?元氣在兩腎命門之中,隨三焦相火以溫肉分,而充皮毛,蒸糟粕而化精微,是元氣即相火之所化,而非賊元氣之物,其賊元氣者,乃少火之變常為壯火,而非少火也。
若即指為元氣之賊,而曰「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一負」為論,則生元氣者,更有何火也?然諸臟有陰有陽,陰為血,陽為氣,氣虛不能斂納中宮之元陽,血虛不能按藏下焦之雷火,皆虛熱也。
故宜甘溫。
並忌苦寒,但四臟有勞,皆致內傷,東垣獨主脾胃,以勞倦傷脾,脾胃為元氣之本也。
《經》曰:諸氣 鬱,皆屬於肺。
又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憂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熱則氣泄,驚則氣亂,勞敗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百病多生於氣也。
夫人身之所持以生者,此氣耳,源出中焦,總統於肺,外護於表,內行於裡,周流一身,頃刻無間,出入升降,晝夜有常,曷常病於人哉?!及至七情交攻,五志妄發,乖戾失常,清者化而為濁,行者阻而不通,表失護衛而不和,裡失營運而弗順,氣本屬陽,及勝則為火矣。
河間所謂五志過極皆為火,丹溪所謂氣有餘便是火也。
人身有宗氣、營氣、衝氣、中氣、元氣、胃氣、衝和之氣、上升之氣,而宗氣尤為主,及其為病,則為冷氣、滯氣、上氣、逆氣,氣虛諸變症矣。
無病之時,宜保之、養之、和之、順之,病作之時,當審其何經何症,寒熱虛實而補瀉之。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6%AE%E6%B0%8F%E9%8C%A6%E5%9B%8A%E7%A7%98%E9%8C%84/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