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46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冷廬醫話 卷一 脈11】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9-1 00:28: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冷廬醫話 卷一 脈11

 

 

大腸脈候左寸,小腸脈候右寸,此《脈訣》之言也。

 

自滑伯仁候大小腸於兩尺,李士材稱為“千古只眼”,後人遂皆信之。

 

余考汪石山《脈訣刊誤》,辨正叔和之說甚多,而獨於“左寸候心、小腸,右寸候肺、大腸”,未嘗以為非,謂以腑配臟,二經脈相接,故同一部也。

 

又昌邑黃坤載元御,謂脈氣上行者,病見於上,脈氣下行者,病見於下。

 

手之三陽,從手走頭,大小腸位居至下,而脈則行於至上,故與心、肺同候於兩寸。

 

其說亦精,可正滑說之誤。

 

楊仁齋謂脈沉細、沉遲、沉小、沉澀、沉微之類,皆為陰;沉滑、沉數、沉實、沉大之皆為陽。

 

一或誤施,死生反掌。

 

余謂亦有不盡然者,按《名醫類案‧火熱門》,壺仙翁治風熱不解,兩手脈俱伏,時瘟疫大行,他醫謂陽証見陰不治,欲用陽毒升麻湯升提之。

 

翁曰︰此風熱之極,火盛則伏,非時疫也,升之則死矣。

 

投連翹涼膈之劑,一服而解。

 

又按《脈訣》歌謂傷寒一手脈伏曰單伏,兩手曰雙伏,不可以陽証見陰為診,乃火邪內鬱,不得發越,陽極似陰,故脈伏,必有大汗而解。

 

時証見此脈不少,習醫者宜審之,不可專主楊氏之說而仲景《傷寒論》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

 

《金匱》疝繞臍痛,若發則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脈沉緊者,大烏頭煎主之。

 

同一沉緊之脈,一則屬熱,一則屬寒,然則臨証者,豈可專憑脈乎? 《上海縣志‧藝術門》載姚蒙善醫,尤精太素脈,鄒來學巡撫召之視疾,姚曰︰公根器有一竅出汗水。

 

鄒大驚曰︰此余秘疾,汝何由知?姚曰︰以脈得之,左關滑而緩,肝第四葉有漏通下故也。

 

鄒求藥。

 

曰︰不須藥,到南京便愈。

 

以手策之曰︰今是初七,約十二日可到。

 

鄒即行,果十二日晨抵南京而卒。

 

夫預決死期,脈理精者能之,至因關脈之滑而緩,知其有漏通下,恐無是事也。

 

志書好為夸張之辭,往往若是。

 

李東璧《奇經考》云:凡八脈不拘製於十二正經,無表裡配合,故謂之奇。

 

蓋正經猶夫,奇經猶夫湖澤,正經之脈隆盛,則溢於奇經,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溝渠溢滿,霈妄行,流於湖澤。

 

按此則奇字當讀作奇偶之奇。

 

(無表裡配合。)

 

有讀作奇正之奇者,非也。

 

脈象虛實疑似之間,最難審察。

 

葉思蘭治一產婦醫案有云:凡診脈遇極大極微者,最宜。

 

如極大而無力,須防陽氣浮散於外。

 

如極微之脈,久久尋而得之,於指稍稍加力,按之至骨愈堅牢者,不可認作虛寒。

 

今此症六部皆無脈,尺後則實數有力,所謂伏匿脈也。

 

陽匿於下,亢之極矣,豈可泥於產後禁用寒涼哉?其辨別脈象、至為精細,為醫者當熟復其言。

 

鬼祟之脈,忽大忽小,忽數忽遲。

 

蟲症之脈,乍大乍小。

 

蓋皆無一定之形也。

 

至若氣鬱之症,每因脈道不利,遲數不調,最宜審察。

 

虛者之脈,亦有至數不齊者。

 

《汪石山醫案》一人患泄精,脈或浮濡而駛,或沉弱而緩,汪曰︰脈之不常,虛之故也。

 

用人參為君,加至脈有六陰,亦有反關,診病者,均宜詳審。

 

吳郡某醫有聲於時,一達官新納姬人,忽患心病,痰涌手厥,某診其兩手無脈,辭不治,易醫診脈,知是反關,一劑而愈,某之名望頓減。

 

明王文恪公震澤長語云:徐文定公為詹事時,至蘇城,聞王時勉明醫也,令診之,時勉,以公脈有歇至,不敢言,公曰︰吾脈素有異。

 

時勉曰︰如是無妨。

 

然則脈又有歇至而非為病,臨症者,可不詳察乎?(錢塘梁氏《玉繩瞥記》謂近有人只一手有脈,一手無脈,此理殊不可曉,此又臨症者所當知也。)

 

《汪石山醫案》載︰王宜人產後因沐浴,發熱嘔惡,渴欲飲冷水瓜果,譫語若狂,飲食。

 

體豐濃不受補,醫用清涼,熱增劇,石山診之,六脈浮大洪數,曰︰產後暴損氣血,孤陽外浮,內真寒而外假熱,宜大補氣血。

 

與八珍湯加炮薑八分,熱減大半,病患自知素不宜參,不肯再服,過一日復大熱如火,復與前劑,潛加參、耆、炮薑,連進二三服,熱退身涼而愈。

 

此段病情脈象,無一可以用溫補者,醫安得不用清涼?迨服清涼而熱增劇,始知其當用溫補。

 

然非如汪之有膽識,亦不能毅然用之。

 

再其脈雖浮大洪數,而按之必無力,與葉思蘭所雲(見前)相合,此可於言外得之。

 

元和江艮庭(聲)《論語俟質》,謂孔子聖無不通,焉有不知醫者,自牖執手,切其脈也,既切脈而知其疾不治,故曰︰亡之命矣。

 

夫其說未徑人道,然《禮記》疏有夫子脈訣之說,則江說亦自有因。

 

況疾為子之所慎,豈慢以任之醫人,而不究其理乎?或謂孔子既知醫,何以康子饋藥而曰未達,余曰︰藥當是丸散之類,不知其為何物,即知之而莫辨其種之善否,故《魏書‧術藝列傳》︰顯祖欲驗徐謇之所能,置諸病患於幕中,使謇隔而脈之,深得病兼知色候。

 

後高祖疾大漸,謇延醫有驗,酬賚甚渥,下詔有“誠術兩輸,忠妙俱至“之語,其藝可謂精矣。

 

乃文詔皇太后之懷世宗也,夢為日所逐,化為龍而繞后,后寤而驚悸,遂成心疾,王顯診脈云:非有心疾,將是懷孕生男之象。

 

而謇則謂是微風入臟,宜進東加針。

 

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醫道真不易言也。

 

脈數時一止為促,促主熱,然亦有因於寒者,如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注家謂之氣本動,為寒所迫,則數而促也。

 

脈緩時一止為結,結主寒,然亦有因於熱者,如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利,其人如狂者,血証諦也,抵當湯主之。

 

注家謂濕熱相搏,脈緩為濕,所以裡濕之脈當見沉結也。

 

觀此益知臨症者不可專憑脈矣。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14 08:07 , Processed in 0.29687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