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卷二十 針刺類 五亂之刺272】
(《靈樞‧五亂篇》全)
黃帝曰︰經脈十二者,別為五行,分為四時,何失而亂?何得而治?
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時有分,相順則治,相逆則亂。
黃帝曰︰何謂相順?岐伯曰︰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四時者,春秋冬夏,其氣各異。
營衛相隨,陰陽已和,清濁不相干,如是則順之而治。
(此下言一時血氣之錯亂,非宿疾有因之謂。
氣本五行,故曰五亂。)
黃帝曰︰何謂逆而亂?
岐伯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胸中,是謂大 。
(清氣屬陽而升,在陰則亂。
濁氣屬陰而降,在陽則亂。
營氣陰性精專,行常順脈。
衛氣陽性 悍,晝當行陽,夜當行陰。
若衛氣逆行,則陰陽相犯,表裡相干,亂於胸中而為 悶,總由衛氣之為亂耳。
,母本切。)
故氣亂於心,則煩心密嘿,俯 首靜伏;亂於肺則俯仰喘喝,接手以呼;亂於腸胃,則為霍亂;(氣亂於內者,上則在心肺,下則在腸胃也。
嘿,默同。
俯,俯同,又音免。)
亂於臂脛,則為四厥;亂於頭,則為厥逆,頭重眩仆。
(氣亂於外者,下在於四肢,上在於頭也。)
黃帝曰︰五亂者,刺之有道乎?
岐伯曰︰有道以來,有道以去,審知其道,是謂身寶。
(道,言所由也。
邪之來去,必有其道,知其道則取病甚易,是謂保身之寶也。
按︰此四句,雖以針刺為言,然實治法之要領,不可不知也。
大凡疾病之生,必有所自,是有道以來也。
知其所自而徑拔之,是有道以去也。
能審其道,則自外而入者,自表而逐之;自內而生者,自裡而除之。
自上來者可越之,自下來者可竭之。
自熱來者不遠寒,自寒來者不遠熱。
自虛而實者,先顧其虛,無實則已;自實而虛者,先去其實,無虛則已。
皆來去之道也。
俗雲來處來,去處去。
此言雖淺,殊有深味,誠足為斯道之法。)
黃帝曰︰善。
願聞其道。
岐伯曰︰氣在於心者,取之手少陰、心主之輸。
(手少陰之輸,神門也。
心主之輸,手厥陰大陵也。)
氣在於肺者,取之手太陰滎、足少陰輸。
(手太陰之滎,魚際也。
足少陰之輸,太溪也。
氣在肺而取腎者,以少陰脈貫腎絡肺也。)
氣在於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者取之三裡。
(取足太陰之輸,太白也。
足陽明之輸,陷谷也。
三裡亦足陽明穴。)
氣在於頭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陽滎、輸。
(天柱、大杼,俱足太陽經穴。
不知,不應也。
當復取其滎、輸二穴,通谷、束骨也。)
氣在於臂足,取之先去血脈,後取其陽明、少陽之滎、輸。
(臂足之絡有血者,必先去其血。
在手者取手,在足者取足。
手陽明之滎、輸,二間、三間也。
手少陽之滎、輸,液門、中渚也。
足陽明之滎、輸,內庭、陷谷也。
足少陽之滎、輸,俠溪、臨泣也。)
黃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徐入徐出,謂之導氣。
補瀉無形,謂之同精。
(凡行針補瀉,皆貴和緩,故當徐入徐出,在導氣復元而已。
然補者導其正氣,瀉者導其邪氣,總在保其精氣耳,故曰補瀉無形,謂之同精。)
是非有餘不足也,亂氣之相逆也。
(言本篇之法,非為有餘不足而設,特以亂氣相逆,但宜導治之如是耳。
此因帝問補瀉,故復及之以明其義也。)
黃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論,請著之玉版,命曰治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