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17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今名醫匯粹 卷三 病能集二 三消65】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28 15:28: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古今名醫匯粹 卷三 病能集二 三消65

 

 

劉宗濃曰︰三消之症,總由燥熱傷陰所致。

 

然因乎飲食失節,腸胃乾涸,而氣液不得宣平;或耗亂精神,過違其度;或因大病,陰氣損而血液衰虛,陽氣悍而燥熱益甚;或久嗜咸物,恣食炙爆,飲食過度。

 

亦有服金石丸散,積久實熱結於下焦,燥甚於腎,故渴而不飲。

 

若飲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曰消渴。

 

若飲食多而不甚渴,小便數而消瘦者,名曰消中。

 

若渴而飲水不絕,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腎消。

 

此三消者,其燥熱同也。

 

夫腎水屬陰而本寒,虛則為熱;心火屬陽而本熱。

 

虛則為寒,若腎水陰虛,則心火陽實,水虛不能製火,陽實熱燥其液,是以燥熱太甚,而三焦腸胃之腠理怫鬱結滯,致密壅塞,而水液不能滲泄浸灌於外,以養乎百骸。

 

故腸胃之外燥熱太甚,雖多飲水入於腸胃之內,終不能浸潤於外,致渴不止而小便多。

 

水液既不能滲漉浸灌於外,則陰益燥竭,而無以自養,故久而多變為聾盲、瘡瘍、痤痱之類而危殆。

 

故治是疾者,補腎水真陰之虛,而泄心火陽熱之實,除腸胃燥熱之甚,濟一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結,津液生而不枯,氣血利而不澀,則病日已矣。

 

若日用苦寒,反從火化,不危何待哉。

 

喻嘉言曰︰消渴之患,常始於微而成於著,始於胃而極於肺腎。

 

始如以水沃焦,水入猶能消之;既而以水投石,水去而石自若。

 

至於飲一溲二,則燥火動其真陰,而勢成 矣。

 

經謂凡治消癉、仆擊、偏估、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

 

此中消所由來也。

 

夫既癉成為消中,隨其或上或下,火熱熾盛之區,以次傳入矣。

 

上消者,胃以其熱上輸於肺,而子受母累;心復以其熱移之於肺,而金受火刑。

 

金者,生水而出高源者也。

 

飲入胃中,游溢精氣而上。

 

則肺通調水道而下,今火熱入之,高源之水為炎威所逼,合外飲之水建瓴而下,飲一溲二,不但不能消外水,且並素醞水精竭絕而盡輸於下,較大腑之暴注暴泄,尤為甚矣,故死不治也。

 

所謂由心之肺,謂之死陰,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者,此之謂也。

 

至於胃以其熱由關門下傳於腎,又或以石藥耗其真,女欲竭其精,陽強於外,陰不內守,而小溲混濁如膏,飲一溲一,腎消之症成矣。

 

夫惑女色以喪志,精泄無度,以致水液混濁,反從火化,亦最危候。

 

經云:君火之下,陰精承之。

 

故陰精有餘,足以上承心火,則其人壽;精不足,心火直下腎中,陽精所降,其人夭。

 

故腎者胃之關也。

 

關門不開,則水無輸泄而為腫滿;關門不閉,則水無底止而為消渴。

 

消渴屬腎一症,其曰飲一斗溲一斗者,腎氣丸主之。

 

於以蒸動精水,上承君火,而止其下入之陽光,可謂其通天手眼。

 

戴人以承氣治壯火,然施之消渴,又無其事。

 

故下消之火,水中之火也,下之則愈燔;中消之火,竭澤之火也,下之則愈傷;上消之火,燎原之火也,水從天降可滅,徒攻腸胃,無益反損。

 

夫地氣上而為云,然後天氣下為雨,是故雨出地氣,地氣不上,天能雨乎?故亟升地氣,以慰三農;亟升腎氣,以溉三焦,皆事理之必然者乎。

 

《金匱》云:寸口脈浮而遲,浮即為虛,遲即為勞。

 

虛則衛氣不足,勞則榮氣竭。

 

趺陽脈浮而數,浮則為氣,數則消穀而大堅,氣盛則溲數,溲數則堅,堅數相搏,即為消渴。

 

舉寸口以候胸中之氣,舉趺陽以候胃中之氣。

 

蓋陰在內為陽之守,陽在外為陰之固。

 

寸口脈浮,陰不內守,故衛外之陽浮,即為虛也;寸口脈遲,陽不外固,故內守之陰遲,即為勞也。

 

總因榮傷榮衛,致寸口脈虛而遲也。

 

然榮者水之精,衛者水之悍氣,虛而且遲,水之氣不上充而內鬱,已見膈虛胃熱之一斑矣。

 

更參以趺陽脈之浮數,浮則為氣,即《內經》熱氣熏胸中之變文;數則谷消而大堅,是胃中堅燥不受水之潤浸,轉從火熱之勢,急奔膀胱,故溲數,溲去其內愈燥。

 

所以堅數相搏,即為消渴。

 

直引《內經》味過於苦,反從火化,脾氣不濡,胃氣乃濃之意,為消渴之源,精矣微矣。

 

潔古云: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參湯;不食而渴者,錢氏白朮散加葛根。

 

末傳瘡疽者,火邪盛也,急攻其陽,無攻其陰。

 

下焦元氣,得強者生,失強者死。

 

此皆慮泉竭之徽言。

 

然火之在陽在陰,分何臟腑,合何臟腑,宜升宜降,宜抑宜伏,各各不同,從其性而治之,使不相扦格,乃為良法。

 

若不治其火,但治其熱,火無所歸,熱寧有止耶?如腎消,陰病用六味,陽病用八味,此亦一法。

 

若謂下消只此一法,其在中消宜下之說,能以寸哉?癉成為消中,胃熱極深,胃火極熾,以故能食、易飢、多渴。

 

諸家咸謂宜大承氣下之,不知積漸之熱,素蘊之火,無取急下。

 

下之亦不去,徒損腸胃,轉增其困耳。

 

即當用大黃,當久蒸以和其性,更不可用枳、朴助其疾趨之勢。

 

大黃與甘草合用,則緩急互用;與人參合用,則攻補兼施,如充國之屯田乃可耳。

 

張景岳曰︰消症有陰陽,不可不察。

 

如多渴者曰消渴,善飢者曰消穀,小便淋濁如膏曰腎消,凡此者多由於火,火盛則陰虛,是皆陽消之症也。

 

至於陰消之義,則未有知之者。

 

凡陰陽血氣之屬,日見消敗者,皆謂之消,此不可盡以火為言。

 

如氣厥論曰︰心移寒於肺為肺消,飲一溲二,死不治。

 

此正以元氣之衰,而金寒水冷,故水不化氣,而氣悉化水,詎非陽虛之症也。

 

又如邪氣臟腑病形篇曰︰五臟之脈細小者,皆為消癉。

 

豈以微小之脈,而為有餘之陽症也。

 

此《內經》陰消之義顯然,而人多未察也。

 

故古人雖以上焦屬肺,中焦屬胃,下焦屬腎,皆從火治,而不知三焦之火,多有病本乎腎,而無不由乎命門者。

 

夫命門為水火之腑,已水虧而為消渴者,以水不濟火,則火不歸源,故有火游於肺而為上消者,火游於胃而為中消者,火鑠陰精而為下消者。

 

是皆真陰不足,而水虧於下消症也。

 

若火虧而消鑠者,以陽不化氣,則水精不布,水不得火,則有降無升,所以直入膀胱,而飲一溲二,以致泉源不滋,天壤枯涸,是皆真陽不足,火虧於下之消症也。

 

陰虛之消,治宜壯水矣。

 

若陽虛之消,謂宜補火,人必不信,不知釜底加薪,槁禾得雨,徹頂歸巔,所必然耳。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6 12:41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