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2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全球化逆流下的台灣環境】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5-28 11:00: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全球化逆流下的台灣環境

 

世界垃圾場:台灣的角色

 

媒體和「專家學者」不斷宣稱我們身處「全球化」的世界。

 

整合的全球市場、跨國資本的流動、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政府的削弱等,改變了世界經濟的運作,也嚴重衝擊人們的生活。

 

在此我們該問的是:資本主義的全球化,帶給我們的究竟是進步抑或是退步?

 

愈來愈多證據告訴我們,跨國企業、政府和國際經貿組織全力推動市場開放,容許企業無限制地追逐利潤,國際間生產分工的重組,加劇了全球競爭,不但犧牲環境和工人權益,使全球貧富差距益加懸殊,同時強國透過戰爭掠奪資源、鞏固強權,更造成世界秩序的不穩定。

 

從1960年代到80年代以來的「全球化」時代,台灣在國際分工中的角色一直是作為美日等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加工出口基地,以廉價勞動力支撐勞動密集產業,也同時犧牲了乾淨的土地、空氣及水資源。

 

跨國資本為尋求相對廉價的勞動力和環境成本,在台灣等發展中國家大舉設廠生產,並透過層層轉包,將勞動密集產業擴散到各鄉鎮與城市邊緣。

 

中小企業承接國外汰舊的高污染設備、技術,發展塑膠、電子、紡織成衣、廢五金等代工產業,到90年代則是積體電路、晶圓代工等所謂「高科技產業」。

 

不管是「傳統」還是「高科技」,政府都提供廉價的水、電力、土地,也把污染遍及城鄉、河川與空氣中,荼毒了勞工和工廠附近的社區居民。

 

 

環境浩劫的全球化

 

資本主義全球化,造就了環境問題的全球化,嚴重威脅到人類和整個生物圈的存續:世界上約有四分之一的動物種群和13%的植物種群瀕臨滅絕,大批海洋和雨林區的生物在被人類發現了解前就已滅絕。

 

水資源的稀缺、土壤肥力退化直接威脅地球60億人口的食物來源 。

 

而污染更是直接、間接毒害人類,科學家甚至在北極愛斯基摩人食物鏈中,發現DDT 和多氯聯苯(PCBs)的存在。

 

不可否認,這些環境的威脅幾乎來自於人類的活動,尤其是跨國資本的逐利。

 

舉例來說,熱帶雨林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又蘊含豐富物種資源,被稱為「地球之肺」。

 

然而,雨林不僅長期受到大型農企業濫墾,如今跨國木材公司更透過WTO大力推動木材製品貿易自由化,加上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IMF)也強迫負債國家增加出口原木還債(如亞洲金融危機後印尼被迫在1998年減低三成原木出口稅,以便增加出口),如今地球每年損失至少1,400萬公頃的熱帶雨林。

 

森林急速的消失,加上汽車和工業生產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氣候明顯的變遷,各地的熱浪、洪水、旱災等災害越來越頻繁。

 

隨著溫度節節上升,高緯度區域冰川溶解,永凍層解凍,海流變化,衝擊氣候穩定。

 

全球海平面也持續上升,已嚴重危及沿海和島國居民,如今有超過1億人住在高於平均海平面不超過1公尺 的地方。

 

氣候暖化破壞了生態平衡,許多物種被迫遷徙、滅亡。

 

傳染病的增長隨之而來。環境退化是對人類健康的重大威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表示,約有四分之一的全球性疾病和傷害與環境污染和退化相關。

 

目前每年約有150—270萬人死於瘧疾,90%與環境破壞有關,登革熱和瘧疾正逐步向北方較冷的氣候帶擴散,而拉丁美洲在一個世紀以後又再度爆發霍亂。

 

環境破壞影響了農業的永續發展,而農業生產為出口市場、為利潤服務的後果則是農藥的濫用、土地山林的濫墾、土壤的流失與沙漠化。

 

漁業資源也同樣面臨浩劫。

 

魚類生存地遭破壞,而工廠化、企業化漁業的過度捕撈,使魚群滅絕,也嚴重破壞海洋生態平衡。

 

水產養殖業需要非常密集的土地及水資源,價值高的養殖品種則需要大量價值相對低的魚類為飼料,例如飼養每公斤的蝦就須消耗5公斤 的野生海洋魚類。

 

養殖場進駐紅樹林等生態涵養區域,居民被迫遷徙,環境也迭遭傷害。

 

農業與人類基本需要、基本權利-「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如今全球糧食的分配極度不均,聯合國糧農組織已確認的「低收入糧食赤字國家」達80多個,每4秒鐘就有一人直接或間接死於營養失調,1千2百萬死亡幼兒中有55%是營養失調的受害者。

 

如此不均的情形不但未被扭轉,在全球化下反而有惡化之勢。

 

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代表作」之一-「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透過美國更廉價、受政府補貼的糧食來削弱墨西哥農民的競爭力,讓數十萬墨西哥農民退出農業生產領域。

 

第三世界的小農無以抵抗,導致社會結構被嚴重破壞、甚至解體,造成飢餓的情況惡化且蔓延。

 

面對世界性的糧食不均,已開發國家的經貿政策非但不改弦易轍,反而協助孟山都等跨國企業,發展對人類及其他物種生存造成相當危害的基因作物。

 

 

政策鬆綁與台灣環境危機

 

台灣向來是「發展掛帥」,土地政策、水電資源皆服膺於工業發展,無視環境負擔不斷興建水庫、攔水堰、核電廠,以便廉價地優先供應工業使用,在全球國際分工中發展高耗能、高污染的代工產業,以及在全球共同的環境退化下,曾有美麗島之稱的台灣漸漸褪色!

 

 

氣候暖化、災難頻傳

 

全球氣候暖化對各地區氣候的影響越來越明顯,也是造成南亞和東亞季風雨強度提高原因之一,近年台灣氣溫的上升相對高於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所估計的全球溫度,台灣氣象記錄也顯示近年降雨時間持續減少,然而降雨集中且強度增高,這意味著洪水與旱災的可能性大幅提高,這幾年颱風造訪台灣次數明顯增加,不但帶來創紀錄的雨量,造成的災難也是破記錄的。

 

氣候變遷的影響還不僅於此。

 

台灣近年來孩童罹患氣喘比例成倍數增加,登革熱病例漸漸往北發展,時間性也大幅延長。

 

豪雨造成的水媒介疾病像是類鼻疽等危及生命。

 

農產品損傷以及沿海烏魚、鮪魚漁獲量產值下降,皆嚴重危及農漁民生計以及糧食安全。

 

 

農地流失與糧食危機

 

台灣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過程也是農地不斷被工業、商業區所取代的過程。

 

另一方面,遭受污染之農地、水產養殖場漸漸擴大,所導致的公害與健康問題也越加嚴重。

 

由於佔用、污染、廢耕等,在所謂本土化的潮流下,我們反而與土地日漸疏離。

 

幾十年下來,台灣已從農產出口國變為進口國,進口糧食已佔總消費量的70%以上。

 

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前後,降低關稅、削減農業補貼等措施更讓農產品市場門戶洞開。

 

對進口糧食的依賴,意味著對歐美等糧食輸出國家的依賴更多、被控制越深,而全球糧食生產者遭遇的土地、環境損害,勢必也將影響各進口國的糧食來源。

 

 

廢棄物污染的移入與輸出

 

在經濟發展至上的邏輯下、廢棄物的增長速率也隨之成長。

 

政府不思從生產面減少廢棄物,反而企圖以大舉興建焚化爐、掩埋場計畫來解決。

 

在一縣市一焚化爐的政策下,前後計畫建設40多座大大小小的焚化爐,不但造成戴奧辛等毒害物質危害之風險,也相對擠壓了資源回收等友善環境之廢棄物政策。

 

有毒事業廢棄物的流竄直接危害了環境。

 

如前所述,在國民黨執政時期,以寬鬆環保標準追求經濟發展,跨國資本來台設廠也將有毒廢棄物大量排入我們的空氣、土地、河川中。

 

1970年代來台設廠之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將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等有毒物質排放地下水中,造成嚴重的土地、水資源污染,也致使數以千計勞工罹患職業性癌症。

 

為了發展所謂「高科技」產業,透過賦稅的優惠、低廉提供水電資源和協助培訓勞動力的方式,扶植創設「科學園區」。

 

事實上以代工為主的科學園區,由於製程更加繁複,生產更複雜的有毒廢棄物,造成鄰近社區嚴重的空氣、水污染,甚至可以避開環評制度,自行於園區(新竹)內設置事業廢棄物焚化爐,明目張膽地燃燒有毒物質。

 

另一方面,台灣也從污染移入國家「晉升」為污染輸出國。

 

舉世聞名的案例是1998年台灣塑料公司於柬埔寨棄置有毒工業廢棄物汞汙泥的事件。

 

大量有毒事業廢棄物棄置他國,或是透過「捐贈」等特殊管道境外處置,嚴重傷害自然環境。

 

台資企業於中國大陸、拉丁美洲、東南亞等地設廠,正是循著先進資本主義國家將高污染產業移轉至第三世界國家的模式。

 

 

能源危機

 

近百年來,全球的商業性能源消費增加了60%以上,消耗性的商品如汽車數量每年以倍數成長,耗費了三分之一的世界石油產量。

 

台灣天然、再生能源的使用率極少,以石化燃料為主的能源使用,既造成可觀的污染,面對全球能源危機的因應能力也是極為脆弱。

 

台灣承接核能工業國家輸出之核子設施,在3萬多平方公里的狹小土地上,便興建了三座核能發電廠。

 

雖面對反對運動近二十年的抗議,歷屆政府仍執意興建第四座核電廠。

 

需花費巨資興建的核電廠不但有明顯安全顧慮,還造成興建地環境破壞(如貢寮海岸的後退和墾丁珊瑚的白化),後續核廢料處理的更是一大難題。

 

目前核廢料處置方案不是犧牲原住民族、偏遠地區居民權益,就是擬採「以鄰為壑」政策,將之輸出至貧窮國家,造成核廢料污染的全球蔓延。

 

 

解除管制趨勢下的環保法令「改革」

 

60、70年代國民黨政府漠視環境問題,片面強調經濟成長,環保管制幾乎處於真空狀態。

 

而80年代後隨著公害、污染事件擴大,環境、社區運動興起,開始制定原則性規範的環保法規,但往往缺乏實質管制的能力,更傾向將公害環境問題窄化為個人公德與生活問題。

 

民進黨在野時期曾與環保運動合作,以「共同反對國民黨」。

 

但為了迅速靠選舉上台執政,民進黨早就在實際上以企業界的利益為考量依據,宣稱應該揚棄「反商情結」。

 

執政後的民進黨政府不但違背黨綱和民眾公決結果續建核四,更一步步地放鬆環保管制。

 

陳水扁總統在巡視桃園工業區時,便因廣輝電子公司設廠尚未通過環評,而疾呼要「移去阻礙企業發展的石頭」,為了企業發展,「要他下跪都可以」。

 

2001年民進黨政府以「振興經濟」為名召開「經濟發展諮詢會議」,企圖鬆綁環境法令, 在環境政策上改惡,以「提高投資意願」。

 

具體內容包括降低染整業放流水標準、簡化與放寬環評、解除土地使用變更限制等。

 

而後各黨投票通過修法的〈廢棄物清理法〉,則去除了廠商與處理業連帶清除廢棄物的條款,規避資本家的環境責任。

 

 

環境運動的下一步

 

從國際視野來看全球化下的環境問題,我們清楚認識到:首先,身為地球上的一份子,面對環境破壞,各國人民成為所謂的生命共同體。

 

不管是氣候暖化引起的種種惡果、核電意外或核試爆造成的輻射污染,還是有毒廢棄物的國際流竄、環境退化造成的傳染病大流行,沒有一個國家、地區可以置身事外。

 

這也說明了環境破壞的遏止、生態平衡的重建需要環保運動在國際層面的共同奮鬥,並具備全球性的視野。

 

其次更重要的是,現今所謂的「全球化」,並非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而是跨國資本與各國政府的有意作為。

 

這股所謂「潮流」,不斷將自然資源商品化,從而加速升高地球環境的破壞。

 

例如世界貿易組織的服務業貿易總協定( GATS)要求原本屬於人權的水電等公共服務私有化,光是水的私有化,就已讓12億的人失去安全衛生的飲用水。

 

企業擴張生產、積累的方式跟自然生態的永續發展是相違背的,而今這些商人甚至將商機擴展到環保工業,透過淨化被污染的資源謀取利潤,然而卻永遠追不上環境破壞的速度。

 

這個掠奪式的社會經濟制度,讓少數人從環境破壞中得利,造成的災難卻由廣大的基層民眾承擔。

 

台灣在短短數十年間,已歷經全球工業發展的各個階段,這也意味著環境污染的各種面向都衝擊著台灣。然而台灣的草根環境運動,卻有衰落的趨勢。

 

環境運動的草根群眾越來越流失,而旋起旋滅的地方性反公害抗爭也往往難跳脫爭取補償的層次,成為改革整個社經制度的堅實基礎。

 

在對環境問題的認識上,環境意識似乎深入人心,也不乏在特定地區或個別議題上耕耘著力甚深的團體,但整體而言仍未能洞悉在個別議題背後的共同根源。

 

環境運動不僅要喚醒大眾對自然生態的關懷、對自身權益的認識,更應該要指出長久奮鬥的方向。

 

我們要對抗的也決不只是敗壞的個人道德,而是短視近利的政府或企業,還有在全球範圍破壞環境的國際經貿組織與跨國資本,以及更根本的-將謀取利潤置於人民需要與生態平衡之上的、為少數人服務的、掠奪式的整個社會經濟制度。

 

所以,環境運動無法僅僅依靠少數專家學者和個別公害事件受害者的努力,也並非靠國會遊說、記者會、道德呼籲和零星孤立的抗爭就能克竟全功。

 

面對全球化下的環境問題,我們需要結合議題研究與草根組織、反公害抗爭與更廣泛的政治行動、本地組織與國際網絡,並和其他社運(如工運:勞動者是高污染產業的頭個受害者;

 

農運:農民對環境惡化的後果最敏感、影響也極為直接)共同奮進。

 

在這方面,1999年西雅圖反世貿組織示威以來的「全球正義運動」(即主流媒體所謂「反全球化運動」)有很豐富的經驗可以汲取。

 

作為起點,首先建立一個環境運動團體的交流網絡,共同研商如何認識並面對「全球化」這股逆流,將是當務之急。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fxEfKpORFB3.FZ3KafikaA--/article?mid=12036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1800 銀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2 20:26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