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80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傷寒論條辨 辨脈法上編第十三443】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3 21:42: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傷寒論條辨 辨脈法上編第十三443

 

 

此篇以下,皆叔和述仲景之言,附己意以為贊經之辭,譬則翼焉,傳類也。

 

篇目舊名平脈。

 

次第二而僭經右,夫傳不可以先經,論脈亦無先各脈而後平脈之理,且平脈不過前數條,冒事必如此耳,後亦各脈,安得直以平脈名篇,皆非叔和之舊,其為後人之紛更明甚,是故重考訂而次序如今。

 

問曰:脈有三部,陰陽相乘,榮衛血氣,在人體躬,呼吸出入,上下於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隨時動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觀脈,大小不同,一時之間,變無經常。

 

尺寸參差,或短或長,上下乘錯,或存或亡,病輒易改,進退低昂,心迷意惑,動失紀綱,願為具陳,令得分明。

 

師曰:子之所問,道之根源,脈有三部,尺寸及關。

 

參,音攙,差,穿之切,為,去聲,令,平聲,根源者,言人之五臟六腑吉凶死生皆取決於脈,所以為斯道之根本淵源也。

 

孫思邈曰,從肘腕中橫文至掌魚際後文,卻而十分之,而入取九分,是為尺,從魚際後文,卻還度取十分之一,則是寸,寸十分之,而入取九分之中,則寸口也。

 

關界尺寸之間,古無定說,朱子曰:俗傳脈訣,詞最鄙淺,非叔和書明甚,乃能直指高骨為關。

 

似得難經本旨,然則關有定位,自脈訣始,滑氏曰,寸為陽,為上部,主頭項以下至心胸之分也。

 

關為陰陽之中,為中部,主臍腹 脅之分也。

 

尺為陰,為下部,主腰足脛股之分也。

 

此寸關尺為三部之說也。

 

榮衛流行,不失衡銓。

 

(榮,當作營,見馬氏素問注証發微。) 

 

素問曰:榮者,水穀之精氣也。

 

和調於五臟,洒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

 

故循脈上下,衛者。

 

水穀之悍氣也。

 

其氣悍滑利,不能入於脈也。

 

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難經三十難曰,人氣受於谷,穀入於胃,乃傳於五臟六腑,五臟六腑,皆受於氣,其清者為榮,濁者為衛,榮行脈中。

 

衛行脈外,靈樞同,而紀氏云,素問曰:榮者,水穀之精氣則清,衛者,水穀之悍氣則濁,精氣入於脈中則濁,悍氣行於脈外則清,然則三經之文雖少別,而其旨則同,清濁之分雖殊,而其為氣則一。

 

夫榮衛之為榮衛如此,然三十二難又曰,心者血,肺者氣,血為榮,氣為衛,榮行脈中,衛在脈外,行中行外雖同。

 

而榮則又以血言,言心肺而不言水穀,故王氏曰,清者,體之上也。

 

陽也。

 

火也。

 

離中之一陰降。

 

故午後一陰生,即心之生血也。

 

故曰清氣為榮,濁者體之下也。

 

陰也。

 

水也。

 

坎中之一陽升,即腎之生氣也。

 

故曰,濁氣為衛,滑氏曰,以用而言,則清氣為榮者,濁中之清者也。

 

濁氣為衛者。

 

清中之濁者也。

 

以體而言,則清之用,不離乎濁之體,濁之用,不離乎清之體,故謂清氣為榮。

 

濁氣為衛,亦可也。

 

謂榮濁衛清,亦可也。

 

又曰,統而言之,則榮衛皆水穀之氣所為,故悉以氣言可也。

 

析而言之,則血為榮,氣為沖,固自有分矣,是故榮行脈中,衛行脈外,猶水澤之於川澮,風云之於太虛也。

 

合經傳而觀之,則榮衛之在人身,可以性能言,而不可以色象求,榮行脈中,衛行脈外。

 

蓋亦以其分體分用者之大端言也。

 

會其極而言之,其猶氤氳之在天地與,衡銓稱其喻平準也。

 

腎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經常,不失銖分。

 

銖,音殊,腎為水臟,水性就下,故其脈循骨而沉,心為火臟而合血脈,故其脈洪,洪,猶洪水之洪,大而有波瀾之謂也。

 

肺為金臟而合皮毛,金得五行之清,其脈故浮,肝為木臟,木性曲直,其脈循筋而行,故弦,經,正也。

 

常,久也。

 

亦經也。

 

言平人之脈,以如此合四時為正。

 

通常而可久也。

 

說文十黍之重曰銖,六銖為一分。

 

蓋指脈之以三菽六菽約輕重而言也。

 

然言四臟而不言脾者,脾之和平不可得見,故其經常不可言,欲人當自推也。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環。

 

出而升,氣之上,來也。

 

入而降,氣之下,去也。

 

漏刻,以一日一夜漏水下百刻而言也。

 

周旋,以周身之流行旋轉而言也。

 

下二句乃申上文而詳言之也。

 

滑氏曰,內經平人氣象論云,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呼吸定急,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故平人一呼,脈行三寸。

 

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以呼吸之數言之,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每刻一百三十五息,每二刻二百七十息,脈行一十六丈二尺,為一周身也。

 

積而盈之,每時八刻,計一千八十息,脈行六十四丈八尺,榮衛四周於身,十二時九十六刻,計一萬二千九百六十息,脈行七百七十七丈六尺,為四十八周身,刻之余分得五百四十息,脈分行二周身,得三十二丈四尺。

 

合一萬三千五百四十息,總之為五十度周身,脈得八百一十丈也。

 

此呼吸之息,脈行之數,周身之度,合晝夜百刻之詳也。

 

當復寸口,虛實見焉。

 

見,音現,滑氏曰,寸口,謂氣口也。

 

居手太陰魚際,卻行一寸之分,氣口之下,曰關曰尺云者,皆手太陰所歷之處,而手太陰又為百脈流注朝會之始也。

 

此承上文而言,脈行周身五十度。

 

又當復始於寸口,所以謂之循環也。

 

虛實見下。

 

變化相乘,陰陽相干,風則浮虛,寒則牢堅,沉潛水蓄,支飲急弦,動則為痛,數則熱煩。

 

凡脈言數,皆音朔,此承上文而言,虛實所見之目,病脈之大端也。

 

乘,因也。

 

干,犯也。

 

言脈之變化相因而乘,由陰陽之邪相干而犯,下文乃所乘所干之目,風為陽邪,浮虛者,陽主外也。

 

寒為陰邪,牢堅者,陰主內也。

 

水飲皆痰之異名,以其聚於內,故曰水蓄,沉潛內伏也。

 

以其薄於外,故曰支飲,急弦外暴也。

 

浮沉牢弦,皆脈名,虛堅潛急,非脈名也。

 

乃形容,惟其浮則虛弱,牢則堅強,沉所以潛,弦所以急之謂也。

 

動陰陽相搏而然也。

 

搏聚不散,所以痛也。

 

數,急疾也。

 

陽盛則數,所以熱煩也。

 

設有不應,知變所緣,三部不同,病各異端。

 

此言虛實之見,固有如上文所言者,然不可執一以拘,設或脈與病,有不如此而相應者,則又當察識其別有傳變之緣故,況三部所屬不同,則變端亦各自有異,豈所言之數者,可以為一定之限哉。

 

太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中必有奸,審察表裡,三焦別焉,知其所舍,消息診看。

 

料度臟腑,獨見若神,為子條記,傳與賢人。

 

見,音現,別,必列切,度,達各切,為,去聲,傳,如字,太過不及,總虛實而言也。

 

怪非常也。

 

言二者不常見,見則當知其為怪異也。

 

奸,傷犯也。

 

難經曰,上焦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

 

主內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其治在臍旁,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以傳道也。

 

其治在臍下一寸,故名三焦,舍,謂病邪客止之處所也。

 

此條乃設問答以敷陳脈道之大概,故為首章。

 

以發明診家入武之始事,此節乃總結上文以起下條,示學人當通此以達彼,因略以致詳之意也。

 

師曰:呼吸者,脈之頭也。

 

呼者氣之出,脈之來也。

 

吸者氣之入,脈之去也。

 

頭頭緒也。

 

脈隨氣之出入而來去,名狀雖多。

 

呼吸則其源頭也。

 

然脈有二,此以尺寸之脈言,若以周身言之,則循環無端,截不斷,無頭尾之可言,學人當別識,脈經無吸字。

 

初持脈,來疾去遲,此出疾入遲,名曰內虛外實也。

 

初持脈,來遲去疾,此出遲入疾,名曰內實外虛也。

 

劉氏曰:來者,自骨肉之分,而出於皮膚之際,氣之升而上也。

 

去者,自皮膚之際,而還於骨肉之分,氣之降而下也。

 

出,呼而來也。

 

入,吸而去也。

 

經曰,來者為陽,去者為陰,此之謂也。

 

疾即上條之太過,亦陽也。

 

遲即上條之不及,亦陰也。

 

然則內虛外實者,陰不及陽太過也。

 

內實外虛者,陰太過而陽不及也。

 

然來去出入者,脈之大關鍵也。

 

內外虛實者,病之大綱領也。

 

知內外之陰陽而明其孰為虛孰為實者,診家之切要也。

 

為此條以次首條者,示學人下手功夫之急務也。

 

問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問而知之,下工脈而知之,願聞其說。

 

師曰:病家人來請云,病人苦發熱,身體疼,病患自臥,師到,診其脈沉而遲者,知其瘥也。

 

何以知之,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脈反沉遲,故知愈也。

 

沉遲屬陰,故知表邪已解也。

 

假令病患云,腹內卒痛,病患自坐,師到,脈之浮而大者,知其瘥也。

 

何以知之,若裡有病者,脈當沉而遲,今脈浮大,故知愈也。

 

凡假令之令,皆平聲,卒,清勿切,卒痛,言倉遽作痛也。

 

浮大屬陽,故知裡邪已散也。

 

此條上設三問,下二節苦發熱,身體疼,腹內卒痛,言問,坐臥,言望,末決言知病於脈,所以示診家三者不可缺一之意也。

 

問曰:病家人來請云,病患發熱煩極,明日師到,病患向壁臥,此熱已去也。

 

設令脈不和。

 

處言已愈。

 

凡設令之令,與假令之令同,處言之處,皆上聲,明日到,則病有進退可知矣,故於其向壁臥,則可以擬其安而熱已去也。

 

脈不和,言雖未至於平靜,亦無躁疾之謂也。

 

此與上條大意略同。

 

設令向壁臥,聞師到不驚起而 視,若三言三止,脈之咽唾者,此詐病也。

 

設令脈自和,處言此病大重,當須服吐下藥,針灸數十百處,乃愈。

 

,音系,此復喻人恐足以勝詐,覺人勿售欺之意。

 

,恨視貌。

 

師持脈,病患欠者,無病也。

 

張口氣悟為欠,然陰陽相引則欠,故無病可知也。

 

脈之呻者,病也。

 

呻,呻吟苦聲。

 

言遲者,風也。

 

舌強則言遲,經絡牽急則舌強,筋攣則經絡拘急,肝屬木,其合筋,其主風。

 

搖頭者,裡痛也。

 

頭屬陽,裡屬陰,頭搖者,陰不與陽和也。

 

行遲者,表強也。

 

表以經絡言,強以拘急言。

 

坐而伏者,短氣也。

 

短氣者,裡不足也。

 

坐而下腳者,腰痛也。

 

下腳,欲求伸舒之意。

 

裡物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也。

 

懷卵物,猶言自冒其心之謂,此條八節,皆望而知之之事。

 

師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有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若脈微弱者。

 

當喉中痛似傷,非喉痺也。

 

病患云,實咽中痛,雖爾,今復欲下利。

 

伏氣者,舊有外感,不即發而伏藏於經中之氣脈也。

 

今月之內欲有伏氣,疑有錯誤,微弱。

 

少陰之脈也。

 

少陰之脈,從腎 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故喉中痛也。

 

然咽痛下利皆少陰証,故病患雖言實痛,亦當知其欲自下利也。

 

問曰:人病恐怖者,其脈何狀?

 

師曰:脈形如循絲,累累然,其面白,脫色也。

 

恐怖,惶懼也。

 

循,理治也。

 

絲,言細也。

 

累累,聯絡貌,脫色,猶言失色也。

 

蓋內氣餒者。

 

則外色奪,所以有卒然之變也。

 

問曰:人不飲,其脈何類?

 

師曰:脈自澀,唇口乾燥也。

 

血少則脈澀,所以唇口乾燥,然此以不飲而然,非由此而不飲也。

 

問曰:人愧者,其脈何類?

 

師曰:脈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愧,慚也。

 

脈浮而面色乍白乍赤者,神游不定,故血氣亂而變不一也。

 

問曰:經說脈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謂也?師曰:脈者,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氣也。

 

如六菽之重者,心氣也。

 

如九菽之重者,脾氣也。

 

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氣也。

 

按之至骨者,腎氣也。

 

經,難經也。

 

菽,大豆也。

 

滑氏曰:肺最居上,主候皮毛,故其脈如三菽之重,心在肺下。

 

主血脈,故其脈如六菽之重,脾在心下,主肌肉,故其脈如九菽之重,肝在脾下,主筋,故其脈如十二菽之重,腎在肝下,主骨,故其脈按之至骨,腎不言菽,以類推之,當如十五菽之重。

 

蓋五臟以上下之次第而居,故其氣之至,離皮膚有如此遠近之約摸,乃越人教人如此用指著意候按而取診耳,輕重以下指之法言,故胡氏曰,越人云菽,大抵是個約摸的法,見得輕重有差等,非真如菽之重也。

 

然此條言氣,難經言部,部者,一定之部位,而氣在其中,氣者,元氣穀氣之精,而部位亦在不言之表也。

 

虞氏有言,假令左手寸口如三菽之重得之,乃知肺氣之至,如六菽之重得之,知本經之至,虞氏以氣推明越人言外之意如此。

 

然則此條以氣言者,豈非發明難經此意於虞氏未言之先與,不然,既曰,經說不易其部字也。

 

雖然,難經有與皮毛相得者,與血脈相得者,與肌肉相得者,與肝平者,舉指來疾者五句,在各起句重字下,而此無之,則是難經詳而此略,參看則義全。

 

問曰:脈有相乘,有縱有橫,有逆有順,何也?

 

師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縱,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橫,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順也。

 

縱橫,皆平聲,乘,猶乘舟車之乘,縱,直也。

 

橫者,縱之對,順,從也。

 

逆者,順之反。

 

水能克火而乘火,金能克木而乘木,乘其所勝,其事易直,故曰縱,火受製於水,而反乘水,木受製於金,而反乘金,侮所不勝,其事不直,故曰橫,水生於金,而反乘金,火生於木,而反乘木。

 

子來犯母,其勢悖,故曰逆,金能生水而乘水,木能生火而乘火,母之及子,其勢從,故曰順也。

 

上條言脈原於五臟,合二五而成部位之次第,乃推明脈之所以始也。

 

此條言脈具五行刑生製化之義,乃五臟六腑吉凶死生之樞機,脈之大要也。

 

而其所以為斯道之根源可見矣。

 

問曰:脈有殘賊,何謂也?

 

師曰:脈有弦,緊,浮,滑,沉,澀,此六者,名曰殘賊,能為諸脈作病也。

 

殘,傷也。

 

賊,害也。

 

浮滑,陽盛也。

 

沉澀弦緊,陰盛也。

 

陽盛為太過,陰盛為不及,皆可怪之脈,能傷害血氣者也。

 

諸脈,謂各部之脈也。

 

作,起也。

 

言六者若見於各部之脈中,則皆能為其部生起病端,如太陽之為病脈浮,傷寒脈陰陽俱緊之類,所謂邪不空見者,此之謂也。

 

問曰:脈有災怪,何謂也?

 

師曰:假令人病,脈得太陽與形証相應,因為作湯,比還,送湯如食頃,病患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

 

師曰:我前來不見此証,今乃變異,是名災怪,又問曰:何緣作此吐利。

 

答曰:或有舊時服藥,今乃發作,故名災怪耳。

 

此勉醫家病家,當兩相敬慎,庶不為災怪,致生疑累之意。

 

問曰:東方肝脈,其形何似,師曰肝者,木也。

 

名厥陰,其脈微弦濡弱而長,是肝脈也。

 

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

 

凡脈言濡,皆讀軟,微,非脈名。

 

蓋脈以有胃氣為吉,微微之弦,有胃氣之謂也。

 

難經曰:春脈者,肝也。

 

東方木也。

 

萬物之所以始生也。

 

故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

 

蓋肝主筋,故其脈如此,此述素難而成文,素難詳而此略,且多錯誤。

 

假令得純弦脈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脈如弦直,是肝臟傷,故知死也。

 

純弦,即素難所謂真肝脈至,如弦直,即素難所謂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如新張弓弦是也。

 

南方心脈,其形何似?

 

師曰:心者,火也。

 

名少陰,其脈洪大而長,是心脈也。

 

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

 

心主血脈,其王在夏,故其脈洪大而長,應萬物盛長之象也。

 

然素難皆言心脈鉤,鉤以性情言。

 

洪大而長以體勢言。

 

假令脈來微去大,故名反,病在裡也。

 

脈來頭小本大者,故名覆,病在表也。

 

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尿,與溺同,反覆,鉤之反覆也。

 

此條下文脫二節,錯一節,在前,此節亦疑多錯誤。

 

西方肺脈,其形何似?師曰:肺者金也。

 

名太陰,其脈毛浮也。

 

肺病自得此脈,若得緩遲者皆愈,若得數者,則劇,何以知之,數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當癰膿,為難治也。

 

肺主皮毛,上為華蓋,故脈毛浮,緩遲者,脾土之脈也。

 

兼得緩遲為愈者,肺金得土為逢生也。

 

法當癰膿者,金逢火化也。

 

此下當有如上文假令云云之轉語,一節,疑脫落。

 

假令下利,寸口,關上,尺中,悉不見脈,然尺中時一小見,脈再舉頭者,腎氣也。

 

若見損脈來至,為難治。

 

下利屬少陰,損脈自上下由肺而之腎為極,故腎病見損脈為難治,此上當有北方腎脈其形何似云云,問答起語一節,此乃其下文轉語一節也。

 

舊錯在第十一條前,今移。

 

問曰:二月得毛浮脈,何以處言至秋當死?

 

師曰:二月之時,脈當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脈屬木,應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脈也。

 

肺屬金,金來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應,平聲,此承上條復以四時脈氣,屬五行生克應病,以主吉凶死生之理,揭一以例其餘。

 

所以示人持診之要法也。

 

師曰:脈肥人責浮,瘦人責沉,肥人當沉,今反浮,瘦人當浮,今反沉,故責之。

 

責,求也。

 

肥人當沉者,肌膚濃,其脈深也。

 

故求其病於浮,瘦人當浮者,肌膚薄,其脈淺也。

 

故求其病於沉,褚氏曰,肥人如沉,而正沉者愈沉,瘦人如浮,而正浮者愈浮,此之謂也。

 

師曰: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此皆不治,決死也。

 

若計其餘命死生之期,期以月節克之也。

 

寸為陽,陽生於尺而動於寸,故下不至關為陽絕,尺為陰,陰生於寸而動於尺,故上不至關為陰絕,言生息斷絕也。

 

余命謂未盡之天年也。

 

上期,日期也。

 

下期,期約也。

 

月節克之,與前條二月得毛浮脈至秋死同推。

 

師曰:脈病患不病,名曰行尸,以無王氣,卒眩仆,不識人者,短命死,人病脈不病,名曰內虛,以無穀神,雖困無苦。

 

王,去聲,卒,清勿切,周氏曰,形體之中,覺見憔悴,精神昏憒,食不忻美,而脈得四時之從,無過不及之偏,是人病脈不病也。

 

形體安和,而脈息乍大乍小,或至或損,弦緊浮滑沉澀不一,殘賊沖和之氣,是脈息不與形相應,乃脈病患不病也。

 

經曰,形氣有餘,脈氣不足者,死。

 

行尸之謂也。

 

又曰,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乃傳於五臟六腑,五臟六腑皆受於氣,然則內虛以無穀神者,穀氣弗充之謂也。

 

問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謂也?

 

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合,故令脈滑,關尺自平,陽明脈微沉,食飲自可少陰脈微滑,滑者緊之浮名也。

 

此為陰實,其人必股內汗出,陰下濕也。

 

合,音閣,令,平聲,翕,起而盛動於上,旋復叢聚而合也。

 

與論語始作翕如之翕同,奄。

 

忽然覆也。

 

沉,沒於下也。

 

純陰,以其沒於下言也。

 

正陽,以其盛於上言也。

 

和合,言陰陽並集無偏勝也。

 

陽明胃也。

 

食飲自可,言胃不病也。

 

少陰,腎也。

 

微滑,水沉如石之滑,故謂緊之浮名也。

 

陰實,言邪在腎也。

 

少陰之脈,出 內廉,上股內,貫脊,屬腎,腎主水,腎為陽,陽主熱,陽陷入陰,熱鬱而蒸發,所以股內汗出,而陰下濕也。

 

問曰: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而來?

 

師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裡寒,故令脈緊也。

 

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脈緊也。

 

假令下利,以胃中虛冷,故令脈緊也。

 

難,去聲,此條一問三答,以揭緊之為寒,而有三因之不同,以見脈非一途而可取之意。

 

寸口衛氣盛,名曰高,榮氣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剛。

 

難經曰,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

 

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去取於寸口是也。

 

高者,豐隆而有充滿之貌,章者,文采而有潤澤之貌,剛言血氣俱盛,則脈有綱維之意。

 

衛氣弱名曰,榮氣弱名曰卑。

 

卑相搏,名曰損。

 

,音牒。

 

,震懼也。

 

言衛氣不足者,則心常自怖,卑,伏下也。

 

言榮氣不足者,則心常 自抑,損,減也。

 

傷也。

 

言榮衛俱弱,外不足以固護,內不足以榮養,則臟腑為之有所減而傷損也。

 

衛氣和,名曰緩,榮氣和,名曰遲,遲緩相搏,名曰沉。

 

緩,縱也。

 

言榮不與衛和,而衛自和,則血不足以榮筋,病則四肢縱強而不能收,痿類是也。

 

遲,滯也。

 

言衛不與榮和,而榮自和,則氣乏神昏,病則百體滯 倦怠而嗜臥,瘵類是也。

 

沉,溺也。

 

言溺於所偏則病也。

 

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其色鮮,其顏光,其聲商,毛髮長,遲則陰氣盛,骨髓生。

 

血滿肌肉,緊薄鮮硬,陰陽相抱,榮衛俱行,剛柔相搏,名曰強。

 

緩,以候胃,遲以候脾,陽氣長者,言胃氣有餘也。

 

顏色聲音毛髮皆陽也。

 

鮮,麗也。

 

光。

 

輝也。

 

商,清也。

 

長,美也。

 

形容胃陽之有餘也。

 

陰氣盛者,言脾氣充足也。

 

骨髓血肉皆陰也。

 

緊薄,結也。

 

鮮硬,堅也。

 

形容脾陰之充足也。

 

相抱,言和洽也。

 

俱行,言周流也。

 

相搏,言合 一也。

 

極言二氣得其和平,皆由脾胃盈余之所致,如此則其人健王而強壯,故曰強也。

 

趺陽脈滑而緊,滑者胃氣實,緊者脾氣強,持實擊強,痛還自傷,以手把刃,坐作瘡也。

 

趺陽,在足跗上骨間動脈處,去陷谷三寸,一名會元,主脾胃也。

 

滑為食,故在胃則主穀氣實。

 

緊為寒,故在脾則主邪氣強,持實擊強,言胃實脾強,兩相搏擊而為病,譬則以手把刃而自傷。

 

蓋謂非由別臟腑而傳變也。

 

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素問曰:精氣奪則虛,邪氣勝則實,尺以候陰,關,閉也。

 

不得小便者,陰閉於下,則內者不得出也。

 

格,拒也。

 

吐逆者,陽拒於上,則外者不得入也。

 

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穀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

 

趺陽見前,主候脾胃,故復言此,以見與上條有相符之意。

 

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必成陰疹,身體為癢,癢者名泄風,久久為痂癩。

 

痂,與○ 同,音加,素問曰:外在腠理則為泄風,又曰,泄風之狀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乾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癩,疥也。

 

寸口脈弱而遲,弱者衛氣微,遲者榮中寒,榮為血,血寒則發熱,衛為氣,氣微者心內飢。

 

飢而虛滿,不能食也。

 

寒之為言虛也。

 

與貧之稱寒同,虛寒發熱者,血氣在人身,猶水火在天地,水乾則火熾也。

 

飢而虛滿者,陽主化谷,衛陽衰微,不化谷,故虛滿而不能食也。

 

趺陽脈大而緊者,當即下利,為難治。

 

大為虛,緊為寒,脾胃虛寒,故主下利,為難治也。

 

寸口脈弱而緩,弱者,陽氣不足,緩者,胃氣有餘,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氣填於膈上也。

 

填,音田,陽氣以胃中之真氣言,不足,則不能化谷,胃氣以胃中之穀氣言,有餘,言有宿食也。

 

有宿食,則鬱而生熱,故噫飽而吞酸,此蓋以飲食之內傷者言也。

 

趺陽脈緊而浮,浮為氣,緊為寒,浮為腹滿,緊為絞痛,浮緊相搏,腸鳴而轉,轉即氣動。

 

膈氣乃下,少陰脈不出,其陰腫大而虛也。

 

腹滿者,胃氣虛而邪氣實也。

 

絞痛者,脾家寒而邪壅滯也。

 

鳴者,氣之鼓也。

 

轉,則氣之運也。

 

下,則氣之壅滯者極甚而反也。

 

少陰之脈,循陰器而主水,脈不出,其陰腫大者,正虛邪實。

 

水不得泄。

 

蓋趺陽之土敗,而少陰所以無製也。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不行,澀者榮氣不逮,榮衛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身體痺不仁。

 

榮氣不足則煩疼,口難言,衛氣虛,則惡寒數欠,三焦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酢吞,中焦不歸者,不能消穀引食,下焦不歸者,則遺溲。

 

數,音朔,噫,音隘,酢,與醋同,衛主氣,不行,言不用事也。

 

榮主血,不逮,不及也。

 

不能相將,言榮衛不相和諧,不能相與也。

 

仰,倚賴也。

 

痺,頑痺也。

 

不仁,言不知痛癢,不省人事也。

 

難言者,心虛,神短,舌強,而聲不出也。

 

惡寒數欠者,衛疏,表不固,不能御寒,所以氣乏而好為欠也。

 

不歸其部,言不還足其所有之分內也。

 

酢吞,吞酸也。

 

吞酸則受納妨矣,不能消穀引食者,言不司腐熟也。

 

遺溲者,言不司約製也。

 

蓋上焦主受納,中焦主腐熟,下焦釐清濁,主出而專約製,此甚言榮衛不相和諧,致三焦皆失其常,故各廢其所司之職事如此。

 

趺陽脈沉而數,沉為實,數消穀,緊者病難治。

 

沉以候裡,故在脾胃則主實,穀氣實也。

 

數為熱,陽也。

 

緊為寒,陰也。

 

言趺陽主脾胃。

 

脾胃主谷,穀氣實,若脈見數而陽熱甚,陽能化谷,雖病不足為害,若脈得緊而陰寒勝,陰不化谷,病為難治。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衰,澀者榮氣不足,衛氣衰,面色黃,榮氣不足,面色青,榮為根,衛為葉,榮衛俱微,則枝葉枯槁而寒,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首三句與前條差衰字,然衰則不行,不足亦不逮,更互發明者也。

 

氣為衛,色本白,白屬金。

 

黃,土色也。

 

金生於土,金無氣,色不顯,故土之色反見也。

 

血為榮,色本赤,赤屬火,青,木色也。

 

火生於木,火無氣,色不明,故木色反見也。

 

榮為根者,言血榮於人身之內,猶木之根本也。

 

衛為葉者,言氣衛於人身之外,猶木之枝葉也。

 

寒,榮不足以養,而衛亦不能外固也。

 

咳逆唾腥,吐涎沫者,氣不利而血亦不調也。

 

趺陽脈浮而芤,浮者,衛氣衰,芤者,榮氣傷,其身體瘦,肌肉甲錯,浮芤相搏,宗氣衰微。

 

四屬斷絕。

 

芤,音摳,浮為風虛,故曰衛氣衰,芤為失血,故曰榮氣傷,身體瘦者,衛衰而形損也。

 

肌肉甲錯者,榮傷而枯坼也。

 

宗氣,三焦隧氣之一也。

 

針經曰,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是也。

 

四,皮肉肌髓也。

 

蓋三焦乃氣之道路,衛氣衰而榮氣傷,所以宗氣亦衰微,四屬不相維而斷絕也。

 

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氣疏,疏則其膚空,緩者胃氣實,實則谷消而水化也。

 

穀入於胃,脈道而入於經,其血乃成,榮盛則其膚必疏,三焦絕經,名曰血崩。

 

疏言不能固護,衛主溫分肉,肥腠理,疏則分肉不溫,腠理不肥,故曰空也。

 

緩為胃氣有餘。

 

實,猶言強也。

 

所以穀消而水化,穀入於胃,至其血乃成,乃承上文而言水穀化消,則胃益實而能淫精於脈,以成其血,而使榮盛,榮盛則衛益衰,故曰其膚必疏也。

 

三焦者,氣之道路也。

 

經。

 

徑也。

 

絕經,言血不歸經也。

 

崩,山壞之名也。

 

陰血大下而曰崩者,言其不能止靜,與山壞之勢等也。

 

趺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搏,則為短氣。

 

脾胃虛寒則不化谷,短氣者,穀氣不充,而神氣不足也。

 

以上叔和皆以寸口趺陽相間而成編者,寸口為脈之大會,五臟六腑之所終始,趺陽主脾胃,吉凶生死之樞機系焉,二部為脈道之切要一也。

 

趺陽脈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膚硬。

 

(上闕一條,補七卷之末,脾不上下,言其不能淫輸水穀之精氣,以榮養於周身之上下也。

 

身冷膚硬者,脾胃主肌肉,胃陽不為溫,而脾陰不為潤也。) 

 

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尸厥,當刺期門巨闕。

 

奔氣,言厥氣上奔也。

 

尸厥,言厥逆若尸之不溫也。

 

蓋三焦主行呼吸,反聚而呼吸不行,則血結心,阻遏陽氣不得上升,反下陷入於陰中,與陰相搏而動,陰寒甚,所以令人身體不仁而成尸厥也。

 

期門見太陽上編,刺之所以散心下之血結也。

 

巨闕在上脘上一寸五分,刺之所以行宗氣之反聚也。

 

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也。

 

寸為陽,微為虛,陽虛則衛不固,所以多汗,汗多亡陽,故曰絕不見陽也。

 

尺為陰,緊為寒。

 

陰傷於寒則損,以由陰損而病,故曰知陰常在也。

 

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熱,諸緊為寒,諸乘寒者則為厥,鬱冒不仁,以胃無谷 氣,脾澀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 也。

 

諸,猶凡也。

 

微為氣虛,故曰亡陽,濡為陰虛,故曰亡血,發熱,陰虛也。

 

諸乘寒者之諸,指上文四句而總言之也。

 

鬱冒不仁以下,詳厥而言也。

 

無穀氣,厥則飲食不通也。

 

脾統血,無血。

 

故澀也。

 

口為脾之竅,言心聲也。

 

心主血,血不榮,則筋牽急而舌強,故不能言也。

 

戰而,虛寒甚也。

 

問曰:濡弱何以反適十一頭?

 

師曰:五臟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此義未詳,或曰,濡弱者,萬物之初始,莫不皆先濡弱,適,往也。

 

言五臟六腑相乘而往反。

 

初皆濡弱,故濡弱者,通該夫十一者之首事,未知是否。

 

問曰: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臟?師曰:諸陽浮數為乘腑,諸陰遲澀為乘臟也。

 

浮數,陽也。

 

以陽部而見陽脈,故知乘腑也。

 

遲澀,陰也。

 

以陰部而見陰脈,故知乘臟也。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3 07:55 , Processed in 0.140626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