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消渴方 玉液湯】
白虎加人參湯,乃《傷寒論》治外感之熱,傳入陽明胃腑,以致作渴之方。
方書謂上消者宜用之,此借用也。
愚曾試驗多次,然必胃腑兼有實熱者,用之方的。
中消用調胃承氣湯,此須細為斟酌,若其右部之脈滑而且實,用之猶可,若其人飲食甚勤,一時不食,即心中怔忡,且脈象微弱者,系胸中大氣下陷,中氣亦隨之下陷,宜用升補氣分之藥,而佐以收澀之品與健補脾胃之品,拙擬升陷湯後有治驗之案可參觀。
若誤用承氣下之,則危不旋踵。
至下消用八味腎氣丸,其方《金匱》治男子消渴,飲一斗溲亦一斗。
而愚嘗試驗其方,不惟治男子甚效,即治女子亦甚效。
曾治一室女得此証,用八味丸變作湯劑,按後世法,地黃用熟地、桂用肉桂,丸中用幾兩者改用幾錢,惟茯苓、澤瀉各用一錢,兩劑而愈。
後又治一少婦得此証,投以原方不效,改遵古法,地黃用乾地黃(即今生地),桂用桂枝,分量一如前方,四劑而愈。此中有宜古宜今之不同者,因其証之涼熱,與其資稟之虛實不同耳。
消渴証,若其肺體有熱,當治以清熱潤肺之品。
若因心火熱而鑠肺者,更當用清心之藥。
若肺體非熱,因腹中氣化不升,輕氣即不能上達於肺,與吸進之養氣相合而生水者,當用升補之藥,補其氣化,而導之上升,此拙擬玉液湯之義也。
然消渴之証,恆有因脾胃濕寒、真火衰微者,此腎氣丸所以用桂、附。
而後世治消渴,亦有用乾薑、白朮者。
嘗治一少年,咽喉常常發乾,飲水連連,不能解渴。
診其脈微弱遲濡。
投以四君子湯,加乾薑、桂枝尖,一劑而渴止矣。
又有濕熱鬱於中焦作渴者,蒼柏二妙散、丹溪越鞠丸,皆可酌用。
邑人某,年二十餘,貿易津門,得消渴証。
求津門醫者,調治三閱月,更醫十餘人不效,歸家就醫於愚。
診其脈甚微細,旋飲水旋即小便,須臾數次。
投以玉液湯,加野台參四錢,數劑渴見止,而小便仍數,又加萸肉五錢,連服十劑而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