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津液病證-血證-便血】
便血:便血系胃腸脈絡受損,出現血液隨大便而下,或大便顯柏油樣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
便血均由胃腸之脈絡受損所致。
內科雜病的便血主要見於胃腸道的炎症、潰瘍、腫瘤、息肉、憩室炎等。
腸道濕熱症狀:便血色紅,大便不暢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
治法:清化濕熱,涼血止血。
方藥:地榆散合槐角丸。
地榆散以地榆、茜草涼血止血;梔子、黃芩、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茯苓淡滲利濕。
槐角丸以槐角、地榆涼血止血,黃芩清熱燥濕,防風、枳殼、當歸疏風理氣活血。
上述兩方均能清熱化濕、涼血止血,但兩方比較,地榆散清化濕熱之力較強,而槐角丸則兼能理氣活血,可根據臨床需要酌情選用。
若便血日久,濕熱未盡而營陰已虧,應清熱除濕與補益陰血雙管齊下,以虛實兼顧,扶正祛邪。
可選用清髒湯或髒連丸。
清髒湯中,以黃連、黃芩、梔子、黃柏清熱燥濕,當歸、川芎、地黃、芍藥養血和血,地榆、槐角、阿膠、側柏葉養血涼血止血。
髒連丸中,以黃連、黃芩清熱燥濕,當歸、地黃、赤芍、豬大腸養血補髒,槐花、槐角、地榆涼血止血,荊芥、阿膠養血止血。
兩方比較,清髒湯的清熱燥濕作用較強,而髒連丸的止血作用較強,可酌情選用。
氣虛不攝症狀:便血色紅或紫黯,食少,體倦,面色萎黃,心悸,少寐,舌質淡,脈細。
治法:益氣攝血。
方藥;歸脾湯。
可酌加槐花、地榆、白及、仙鶴草,以增強止血作用。
脾胃虛寒症狀:便血紫黯,甚則黑色,腹部隱痛,喜熱飲,面色不華,神倦懶言,便溏,舌質淡,脈細。
治法:健脾溫中,養血止血。
方藥:黃土湯。
方中以灶心土溫中止血;白朮、附子、甘草溫中健脾;地黃、阿膠養血止血;黃芩苦寒堅陰,起反佐作用。
可加白及、烏賊骨收斂止血,三七、花蕊石活血止血。
陽虛較甚,畏寒肢冷者,可加鹿角霜、炮薑、艾葉等溫陽止血。
輕症便血應注意休息,重症者則應臥床。
可根據病情進食流質、半流質或無渣飲食。
應注意觀察便血的顏色、性狀及次數。
若出現頭昏、心慌、煩躁不安、面色蒼白、脈細數等症狀,常為大出血的徵象,應積極救治。
引自:http://www.chinesemedicine.com.hk/disc600big5/upload/viewthread.php?tid=1592&extra=page%3D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