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準繩雜病第一冊諸中門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
經云: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鬲偏枯,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喑舌轉可治,三十日起。
其從者喑,三歲起。
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
蓋胃與脾為表裡,陰陽異位,更實更虛,更逆更從,或從內,或從外,是故胃陽虛則內從於脾,內從於脾則脾之陰盛,故胃脈沉鼓澀也。
澀為多血少氣,胃之陽盛則脾之陰虛,虛則不得與陽主內,反從其胃越出於部分之外,故胃脈鼓大於臂外也。
大為多氣少血,心者元陽君主宅之,生血主脈,因元陽不足陰寒乘之,故心脈小堅急。
小者,陽不足也。
堅急者,陰寒之邪也。
夫如是,心胃之三等脈,凡有其一,即為偏枯者何也。
蓋心是天真神機開發之本,胃是穀氣充大真氣之標,標本相得,則胸膈間之膻中氣海,所留宗氣盈溢,分布四臟三焦,上下中外,無不周遍。
若標本相失,則不能致其氣於氣海,而宗氣散矣。
故分布不周於經脈則偏枯,不周於五臟則喑。
即此言之,是一條可為後之諸言偏枯者綱領也,未有不因真氣不周而病者也。
故治療之方,不用黃芪為君,人參、當歸、白芍藥為臣,防風、桂枝、釣藤、竹瀝、荊瀝、薑汁、韭汁、葛汁、梨汁、乳汁之屬為之佐使,而雜沓乎烏、附、羌、獨之屬,以涸榮而耗衛,如此死者,醫殺之也。
丹溪云:大率多痰,在左挾死血與無血,在右挾氣虛與痰,亦是無本杜撰之談,不必拘之。
古方順風勻氣散、虎骨散、虎脛骨酒、黃芪酒皆可用。
外用蠶沙兩石,分作三袋,每袋可七斗。
蒸熱,一袋著患處,如冷再換一袋,依前法數數換易,百不禁,瘥止。
須羊肚釀粳米、蔥白、薑、椒、豉等煮爛熟,日食一具,十日止。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8%AD%89%E6%B2%BB%E6%BA%96%E7%B9%A9/%E9%9B%9C%E7%97%8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