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糙的翻譯,讓佛陀蒙冤】
佛陀認為人人生而平等,是一位特別反對婆羅門教種性制度的平等主義者,可是許多外道加入僧團以後,為了僧團的利益故意曲解佛義,在「自我為尊」的心態下將原來四類佛弟子對分高下。到了北魏時代,在漢地將戰俘男女送入佛寺當奴婢,而開始有優婆塞、優婆夷的制度產生,又形成了學佛者的階級制度。
《中國密宗大典》581頁上19行寫到:「諸有清淨婆羅門」,如果此說是真,則諸比丘豈不清淨?要知佛陀何時讚嘆過“婆羅門”(肴紲仕,Brahma5)?而不讚嘆諸比丘?此嚴重的是音譯上有些微音聲的差異,以中國文化的不求甚解態度,粗糙翻譯所造成。梵是清淨的意思,“梵行者”(肴紲巧,Brahman)是「不淫者」(堅持身、口、意不犯淫戒者)佛陀出家後也是“梵行者”,可是《大藏經》第2冊457頁中5行卻翻譯成:「汝當知我是婆羅門」,誣賴佛陀冒稱是“婆羅門”階級人或教徒,這豈不讓佛陀蒙冤千百年。
中國佛教又特別強調“梵”就是“婆羅門”,有位講課的學者在講述〈中觀〉時,說:「〈中觀〉由“梵志”青目註解,是佛教人的恥辱」可見他不知志於“梵行者”就是“梵志”,而不是“婆羅門”。第1冊438頁下7行:「一沙門梵志來詣伽藍」,若“梵志”與“沙門”不同,來者應該是兩人,一是“沙門”一是“梵志”,文中但僅寫「一」,可知此沙門是堅持不淫之“梵行者”。那麼近年就有人寫了一本〈佛是梵〉的論作,也是犯了相同的誤解。
本系列文章是以1996年間與 莊錫慶 老師來往的書信所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