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法第二十】
傷寒則無汗,發熱,頭痛,微汗出者,寒邪變熱,欲傳於裡也。
發汗則亡陽,憎熱,故不識人;
若以火熏之,則火熱傷氣,內消津液,結為裡實,故喘,不得小便,心腹滿;
若反下之,則內虛津液,邪欲入裡,外動經絡,故短氣,小便難,頭痛,背強;
若加溫針,益陽增熱,必動其血而為衄也。
傷寒,脈陰陽俱緊,惡寒發熱,則脈欲厥。
厥者,脈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漸大,(趙本下無「漸」
字)是其候也。
如此者惡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
(趙本有「若」字)熱多者,目赤脈多,睛不慧,醫復發之,咽中則傷;
若復下之,則兩目閉,寒多者(趙本無「者」字)便清穀,熱多者(趙本無「者」字)便膿血;
若熏之,則身發黃;
若熨之,則咽燥。
若小便利者,可救之;
(趙本有「若」字)
小便難者,為危殆。
脈陰陽俱緊,則清邪中上,濁邪中下,太陽少陰俱感邪也。
惡寒者少陰,發熱者太陽,脈欲厥者,表邪欲傳裡也。
惡寒甚者,則變熱,翕翕汗出,喉中痛,以少陰之脈循喉嚨故也。
熱多者,太陽多也;
目赤脈多者,睛不慧,以太陽之脈起於目故也。
發汗攻陽,則少陰之熱因發而上行,故咽中傷。
若復下之,則太陽之邪,因虛而內陷,故兩目閉。
陰邪下行為寒多,必便清穀;
陽邪下行為熱多,必便膿血。
熏之,則火熱甚,身必發黃。
熨之,則火熱輕,必為咽燥。
小便利者,為津液未竭,猶可救之;
小便難者,津液已絕,則難可制而危殆矣。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8%A ... F%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7179&pid=397107&fromuid=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