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仔麵】 擔仔麵,臺南市的傳統小吃之一。
又稱「臺南擔仔麵」。
擔仔麵的主要材料包括:油麵(或米粉)、豆芽菜、香菜、蝦仁、湯汁、肉燥。
其作法,先將油麵放入麵杓裡,置入滾水中燙熱,再將豆芽菜(或菜韭)燙熟,分別放入麵碗,接著放入鹽、胡椒粉等調味料,然後將高湯舀入碗裡,約八分滿,上面擺放蝦子、香菜,再加入肉燥,就成為擔仔麵。
以1932年(昭和7年)成書的《雅言》,記載當時「擔麵」的烹調方法為:「麵與平常同,食時以熱湯芼之,下置鮮蔬,和以肉俎、蝦汁,糝以烏醋、胡椒,熱氣上騰,香聞鼻觀。」
較早的文獻記載,是詩人、銀行家陳逢源(1893-1983)描寫日治時期在臺南市水仙宮的廟前小吃,有一位賣擔仔麵的「芋仔」,每晚7-10點作起生意,麵攤的燈籠下,蹲著許多紳士、文人、商賈在吃麵。
這位「芋仔」就是臺南市「度小月」、「洪芋頭」擔仔麵的開創者洪芋頭。
依據店家的說法,洪芋頭在清朝末年從中國福建漳州來臺,在臺南落腳,以捕魚維生,在秋冬時候無法出海捕魚,而以賣麵彌補家計,所以麵攤叫做度小月。
在日治時期,臺南府城街頭有不少挑擔賣麵的攤子,當時稱呼這種麵食為「擔麵」,入夜後才挑出來,在街頭營生,每個攤販都有定點,不輕易更換地點,因為老顧客習慣在特定的地方吃擔麵。
戰後擔仔麵已是全臺灣很普遍的小吃,各大城市都有擔仔麵店。
流傳與發展至今,有些店家富麗堂皇,食客受到有如帝王般的服務,已不是小吃等級,比起一百年前起源於街頭、販夫走卒蹲在路邊埋頭就吃的情景大不相同。
2008年觀光局舉辦「臺灣美食國際行銷高峰會」,邀請日本、韓國、德國、法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的10位美食專家,針對臺灣小吃、甜點、菜餚進行評選,日本、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評審,都以臺南擔仔麵為首選。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6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