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大仙寺傳戒】 (1953,台南縣(註1)~)一九五三年春,戰後台灣佛教史上的一場傳戒革命爆發了,對日後幾十年來台灣佛教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這場戰後在台灣的首次傳戒,地點在台南縣(註2)白河的大仙寺。
原先寺方是想私下傳戒,並允許「寄戒」(繳報名費即可獲受戒證書)。
結果,有人向當時剛剛成立不久的「中國佛教會」告密,寺方發現事態嚴重,才匆忙申請加入「中國佛教會」,並接受指導傳戒。
其實,出身南台灣佛教「大崗山派」的開參法師,是一個注重禪修和勞動的苦行僧,大仙寺在他領導之下,宛若唐代叢林制度的再現,被戰後來台的大陸僧侶,視為「百丈遺風」。
可是,「大崗山派」自日治初期開創以來,道場勢力雖已遍及南部各縣市,卻從未自行傳戒,因此累積太多未受大戒的僧尼。
所以他想在大仙寺改建完成時,自行傳一次戒,卻因沒經驗,而被人告密了。
「中國佛教會」原是一九四九年逃難來台的僧侶臨時協調組成的,並無法律的正當性。
可是,在戒嚴體制下,大仙寺只得立刻屈服。
負責指導開堂傳戒的白聖法師,日後即成了「中國佛教會」的實際掌權者,也握有南部七縣市「大崗山派」的佛教勢力,影響迄今。
大仙寺的傳戒有哪些變革呢?
一、頭上的「香疤」從十二個減少為三個。
二、禁止傳戒時的無理打罵。
三、「寄戒」的方式改為錢照收,但要到繳費者家中去講戒規和發證書。
四、以後由「中國佛教會」決定何寺舉辦傳戒活動成為定規,迄解嚴後才改變。
不過佛學大師印順法師(1906-2005)曾說,受戒其實就像是黨員入黨的宣誓而已,傳戒以後的守戒,才是最重要的。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63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