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景美集應廟】 景美集應廟主祀保儀尊王,俗稱尪公、尪元帥,為唐代安史之亂與「張巡」同守睢陽殉國之「許遠」成神封號,宋代封許遠為保儀尊王,「張巡」為保儀大夫,為兩人封號有互易之說。
廟中的另一配祀神大德禪師,為宋朝楊家將的「楊五郎」的出家法號,相傳在清代曾顯靈指引高姓族人逃難,被視為高姓一族的恩公,有關高姓宗祠皆配祀之。
相傳「許遠」曾率高、林、張三姓南遷福建安溪,移民開墾,乃建廟於大平鄉,使保儀尊王成為安溪的守護神。
明末福建已面臨人口及相隨而來的糧食等許多問題;
清乾隆初,三姓迫於生計移民入墾台灣北部平原(因南部平原已飽和),攜有保儀尊王香火,以克服對異域與渡海恐懼,且遇事求之必驗,三姓人士遂以保儀尊王為守護神,但早期在北投時尚無力建廟,開墾至景美,則又因為生蕃侵擾和禾苗受災嚴重,幸得保儀尊王庇護始得平靜,加上返回北投祭拜不易所以立廟於景美。
從這間廟可以看出閩人遷臺與祭祀圈的形成,環環相扣造成今日我們所見的景美集應廟。
景美集應廟充滿濃厚的地緣與血緣色彩,該廟的祭祀由高姓房派輪流主持,於其中融入地方色彩,反映信仰地域化,但高氏集應廟仍是一單性廟,宗祠的性質濃厚,因此使其祭祀圈受到一定的限制多以高姓為主。
景美集應廟又可稱「高氏集應廟」,座落在熱鬧的景美夜市裡。
景美夜市是台北市南區著名的夜市小吃地點,座落於今文山區景文街與景興路之間。
高姓於咸豐十年(1860)建廟於竹圍內今景美國小南側。
同治六年(1867)遷建於景美現址。
現況係民國十三年重修,尚保存古建築風貌。
格局為兩殿兩廊兩護龍,為清代臺灣中型寺廟之代表。
集應廟坐東朝西,俯瞰則為為兩進兩廊兩護龍的廟宇建築,而這種兩殿式四合院外加護龍是清朝中期廟宇仿官家住宅的形式。
三川殿內清晰可見二通三瓜結構和疊斗式的屋架結構,而正殿則是五通三瓜式,殿前帶捲棚式暗厝拜殿,兩側山牆、地板及御路及神龕已改為現代材料,古貌已不復見。
所幸在左護龍的石柱上尚有留有「咸豐十年荔月吉旦」的字樣落款,尚可見到古風,而右護龍早已棄置不用。
左右護龍雖經改建,但左護龍處仍保留原建之結構,已風化的砂岩柱,尚保留有咸豐十年的落款。
正殿左山牆外,尚有採用閩南磚砌的舊金亭一座,形式古樸優美。
廟內目前仍存有同治年間的木製香爐,現已收藏不用,另有刻著道光丁未年(1846)的保儀尊王座椅,唯有在老祖出巡時才拿出來使用,都算是集應廟的重要文物。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62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