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嗄嘮別遺址】 嗄嘮別遺址行政隸屬於台北北投區桃源里,可經由北投中央北路三段118號和64巷抵達,即「桃源原生植物公園」東南側與桃源國小之間的緩坡上;
其地理位置在東經121°28'34",北緯25°08'24"。
為大屯山係面天山西緣第二階紅土台地,南側臨接關渡平原的凹谷沖積坡。
1953年1月24日盛清沂覆察日前發現的江頭遺址後,循公路回北投經嗄嘮別時,見道旁住戶錯落,發現村後山嶼斜坡弛緩,地形適合人類居住,前往查看乃發現此遺址。
遺址所在為一山嶼,北依嗄嘮別山、南臨關渡平原、東西兩側有山丘;
地勢北高南低。
這次的調查遺址分布的範圍並不明確,僅採獲打製石鋤、安山岩磨製石斧刃部殘片各1件(盛清沂1957)。
其後於2002年郭素秋在此調查採集的遺物有火成岩系夾砂陶、泥質夾砂陶、安山岩製斧鋤等。
除上述曾獲遺物的調查外,歷年來於此遺址做過地表考查的尚有:1980年黃士強、劉益昌;
1990年台灣地區史前考古資料調查研究計畫項下;
1992年劉益昌(在捷運北投機場開挖處發現文化層);
1999年劉鵠雄;
1999年劉益昌;
2001年郭素秋、劉鵠雄;
2004年執行『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計畫』的盧瑞櫻等。
經過多次調查及出土的遺留的資料顯示:此遺址所出土的遺物包括了二個不同的文化內涵:一個是「圓山文化」年代約3200-1800B.P及年代較晚的「植物園文化」年代約2800-1800B.P。
值得一提的是北投地區的幾個植物園文化遺址,遺物分布於偏低的山腳伸入平原之地帶,而「圓山文化」則分布範圍較大,除了見於「植物園文化」的分布範圍之外,並出現於較高的斜坡上,此與台北盆地西側、淡水河中游左岸地區,「植物園文化」遺物分布在斜坡的最高處,而「圓山文化」遺物分布在斜坡下的現象明顯不同,顯示二者在空間分布範圍的部份差異頗具意義(郭素秋2002)。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51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