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大湖文化】 史前考古學文化,屬臺灣新石器時代晚期,年代約距今3,300-2,000年,或可晚至距今1,800年。
分布範圍涵蓋嘉南平原、高雄平原及相鄰丘陵區。
主要特色是大量使用灰黑陶,早、晚期遺址存在若干差異。
早期以高雄縣(註1)湖內鄉(註2)大湖遺址為代表,約距今3,000年左右。
遺址常見貝塚,但植物性遺留較少發現。
灰黑陶開始大量出現,以泥質陶居多,但紅褐色夾砂及泥質陶仍佔相當比例,器型以外敞短直口之帶緣盆為代表,另見罐、瓶、缽等,唇、口緣內、外以及頸折附近常見各式劃紋。
紅陶器表偶見斑駁著黑彩,另偶見方格形印紋。
石器數量不多,橄欖石玄武岩石器少見,代之而起為板岩之斧鋤形器及刀鏃形器。
嬰兒以直立甕棺作為葬具,兒童及成年人之墓葬則不見棺具,頭向朝北,多採仰身直肢葬,頭部上方常見石塊疊壓於上。
年代較晚之遺址以烏山頭遺址為代表,約距今2,800-2,000年左右,同型遺址主要見於嘉南平原,分布範圍不若早期為廣。
聚落配置常呈長方形區塊或由多個區塊組成,區塊外圍為帶狀貝塚或陶片群所圍繞,其間散見水井;
內部見柱洞群、墓葬等。
區塊內居民可能屬同緣團體。
生態遺留發現有稻米,部分遺址見貝塚,高比例之未成年豬骨及完整之初生仔豬遺骸顯示當時已畜養家豬。
石器數量趨少,以砂岩磨製巴圖形石斧及變質玄武岩磨製之方角型石錛為代表,另見玉管珠、玉環等。
不管是容器、紡輪、網墜等,皆以灰黑陶佔絶大比例,陶環則以泥質紅陶為主,具有期相代表性之帶緣盆在本期轉趨大型而口緣多樣,器表以素面為主,極少數於唇面、頸折施加劃紋或箆劃紋。
嬰兒同樣以豎置甕棺埋葬;
其餘墓葬部分可見棺木痕;
頭向多朝北,俯身直肢葬為主,少數仰身直肢,兒童葬姿尚見側身葬,常見陶容器陪葬,男性墓葬偶見陪葬網墜,女性則見紡輪,成年女性多拔除左右兩側之上側門齒及犬齒,男性則無。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182 |